张江高新区宝山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26年)(草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推动张江宝山园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按照宝山打造“主阵地、主城区、样板区”战略部署,坚持科创引领、绿色转型、改革创新、生态营造,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做优关键战略材料主导产业、打造机器人制造特色产业、培育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加快产业前沿技术突破和硬核科技企业培育,推动产业特色进一步显现,将张江宝山园打造成为北转型发展引领区,为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提供重要支撑。到2026年,实现如下目标:
——紧盯科技前沿加强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重大产品、核心设备、基础软件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室(基地),发挥大装置、大平台“沿途下蛋”能力,PCT国际专利年度申请数达110件。
——面向国家战略强化产业创新,重点着眼关键战略材料、机器人制造、合成生物三大方向,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开拓绿色低碳等新领域新赛道。三大产业总规模达960亿元,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300家,集聚“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10家左右。
——锚定世界领先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资源配置能力,集聚科创要素,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实现“张江研发—宝山转化落地”产业链协同,“科创+产业+城市”融合显著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有力度”的体制机制改革
聚焦全面创新改革,推动产业园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链,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流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体系。
1.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依托宝山区加快推进“一地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强化部门横向联动、区镇上下协同,细化园区发展建设“施工图”和“任务书”,完善闭环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强化核心指标考核和地块动态调整,推动涉及园区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重大项目落地、重要政策制定。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金字招牌”,发挥“双自联动”叠加优势,强化制度精准供给和政策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
2.提升园区科技服务核心功能。建立健全由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牵头,联动宝山高新集团、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公司、机器人产业园公司等平台公司的“1+N”园区服务体系,通过高质量“裂变计划”,升级“三江创坛”、打造科创资源一卡通平台、引育专业化服务机构,实现张江宝山园“活动集中、资源集聚、机构集群、系统集成”的“四集”核心功能。依托平台公司“项目共创、持股孵化、产业加速、精准赋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新范式,通过政策引导和模式复制,带动张江宝山园向综合性专业化科技产业园转变。打造张江宝山园产业服务专窗,升级“宝你荟”先锋帮办服务,做优长三角跨省通办专窗,以宝山科创人才港为载体,完善人才“关键小事”联办快办机制,为园区企业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政务服务。
3.深化“先投后股”支持模式。用好“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入”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优化“先投后股”项目遴选流程,持续迭代“先投后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宝山特色的“先投后股、先服务后股、先租后股”科创赋能新范式。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核”为逻辑主线,引入更多具有定价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基金,撬动和引导“耐心资本”流向高质量科技成果,种子期、初创期以及高成长科技企业,探索“先投后股+宝山科创基金”联动接力模式,形成从创业扶持到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金融支持体系。
(二)开展“有锐度”的科技创新策源
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策源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和概念验证中心,深化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带动性研究布局,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底层共性技术,引领带动园区产业前瞻布局和创新能级提升。
4.加速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成果转化。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功能介孔材料、纤维与柔性材料、高效储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原创科技成果,推广一批前沿材料应用,提升变革性材料创新策源及转化能力。发挥上海吴淞复宝材料实验室有限公司转化平台作用,强化创新孵化、中试熟化、场景匹配、产业联动等功能,促进实验室与上海大学、宝武集团等高能级创新主体在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应用示范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动实验室成果在张江园内就地转化。
5.强化市级产业转化平台服务能级。联动长三角国创中心,积极引入顶尖运营团队,建设上海国创碳基纳米材料研究所,打造碳基纳米材料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产业培育孵化平台,为生物医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提供先进材料支撑。依托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聚焦合成生物学在高价值分子领域应用,建设概念验证、转化孵化、中试及工艺放大验证平台,加速高价值分子在人类营养、个护领域、抗衰老等方向产业化应用。整合上海大学机电学院及宇树科技等技术力量,建设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推动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6.做强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着力打好“大学牌”,强化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集聚辐射带动等核心功能,打造环上大、环复旦“一东一西”两大科创产业集聚区。提级建设环上大科技园,集聚环上大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长三角国数数字医疗研究所等转化平台,成功转化一批高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一批未来特征明显的高成长企业,培养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领先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园。启动建设环复旦科技园,推动复旦科创项目精准切入区域产业细分赛道,构筑形成有效承接创新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试验场。
(三)打造“有硬度”的未来产业集群
加速钢铁之城科创蝶变,做优关键战略材料主导产业、打造机器人制造特色产业、培育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强化产业补链强链延链,集聚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硬核产品”的龙头企业和旗舰项目。
7.打造关键战略材料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特殊合金、碳纤维等高端装备材料,保障航空、能源、海工等领域关键材料自主可控,加快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电子信息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半导体、有机发光等电子信息材料,推动集成电路、通信、显示等领域基础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支持人工晶体、组织修复等生物医用材料技术攻关和应用验证,推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
8.推动机器人制造产业融合发展。工业机器人领域:聚焦汽车、船舶、集成电路等领域对柔性化生产、自动化检测、数字化工厂需求,提升机器人本体、高性能模拟和高精准反馈智能控制等研发、制造、系统集成能力,推进核心部件、整机产品、专业软件等方面协同发展,完善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服务机器人领域:强化在运动控制、机器人感知等具身智能技术积累,推动服务机器人在工业巡检、应急监测、居家照护等垂直领域的示范应用。智能装备领域:在超高真空、低温、薄膜制备及等离子等领域加强高精密仪器设备核心技术突破及产业链协同发展。
9.加快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先导区。围绕“研发-选品-放大生产”的核心逻辑以及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推动工具层、平台层、应用层等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生物制品领域:强化基因编辑、空间组学等技术供给,建设底盘细胞智能铸造、自动化生物过程等规模化平台,推动重组蛋白、核酸药物等创新生物制品研发和转化。消费品领域:聚焦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高端化妆品原料、功能食品添加剂等高价值分子,打造产品配方开发及功效评价平台,加快生物合成技术在时尚美妆、功能食品等消费品领域的示范应用。
(四)构建“有梯度”的企业培育体系
10.构建全生命周期高成长企业培育链。构建“发现一批、服务一批、认定一批”的梯度培育机制,建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全生命周期生态培育链。发挥领军企业的创新资源集聚力,推动研发技术、应用场景、资金供给、科研人才集中发力,构建市场化的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体系,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11.推动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战略材料、机器人制造、合成生物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聚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进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加速实现一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聚焦未来材料、未来健康等重点方向,以企业需求为牵引,通过具体项目任务开展联合攻关,支持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虚拟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开放共享,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五)推动“有深度”的产业空间转型
通过功能提升系统推进空间转型,加快南大智慧城、吴淞创新城等重点区域建设,着力推进存量空间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推动空间形态、园区业态、产业生态深度融合。
12.优化“南研发+北制造”空间格局。深化南大智慧城、吴淞创新城与产业基地加强空间联动和产业协同,完善“总部+研发+中试+生产+检测”的全链条承载空间。发挥南大智慧城、吴淞创新城区位优势,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和品质城区,吸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展示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等集聚。依托产业基础和产业链集聚态势,持续完善产业基地道路、电力、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和载体规模化、专业化运营,不断提升园区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和显示度,打造“前店后厂”“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13.拓展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开展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情况评估,依法依规分类施策,鼓励区域成片调整开发,加快低效存量退出。探索“工业上楼+生产研发融合无边界”的立体开发,支持存量工业和仓储用地提高容积率和增加地下空间。高标准建设国盛药谷二期、临港东方生命港、东久新宜生命科技智造基地、宝山高新科创基地、上海碳峰科创园、宝山先进材料检测产业园、联东U谷宝山机器人创新港等一批专业化载体,力争建成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机器人等标准厂房超200万方,做到“让好项目不缺空间”。
14.建设绿色低碳智慧园区。围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园区企业实施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建设钢铁与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全面深入推动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重点园区建设,通过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夯实园区数字底座,推动“云、数、网、端”发展与园区运营融合应用,着力构建丰富的场景应用,打造数字化技术的最佳试验场、数字化价值的最好实践地。
(六)营造“有温度”的科创生态环境
集中优质资源,加强人才供给,联动产业园区,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营造良好产业创新生态,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融通的国际化创新服务网络。
15.做优宝山科创产业生态圈服务体系。加强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着力打造“科创宝”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空间生态、新型研发、金融支持、营商服务、科技服务、数字赋能六大科创生态体系。导入长三角国创中心、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市级机构资源以及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家资源,开展科创训练营、科创集市、科创成果路演等活动,塑造具有科技特色的创新创业环境。
16.加快菁英人才“聚宝成山”。强化科创平台招才引才、科研成果落地引才等机制,用好吴淞材料实验室、清华工研院、碳基材料所、数字医疗所等创新平台,集聚顶尖科学家及高层次人才团队。健全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实施“三江英才”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深入实施海内外揽才工程,打造“1+N”留创园体系,发挥“海聚英才”系列品牌效应,做强“科创杯”“宝山杯”等创新创业赛事,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项目落地。深入推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全周期“一件事”改革试点工作,开发建立人才成长成才全周期数据库,推动人才服务精准化供给。
17.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融入园区周边高校院所、办公楼宇、社区商圈等,促进创新创业和宜居生活在15分钟步行或骑行范围内深度融合。围绕轨交沿线,加快商务载体能级提升,完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引进培育研发外包、检验检测、标准化组织、技术转移、创意设计等高端业态。聚焦环上大科创街区,建设汇集最新科创项目、创新成果、服务资源与活动于一体的“科创集市”,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创新活力街区。
18.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长江北向科创带,联通长三角和京津冀,深化区域间在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链供应链互补,推动有关体制机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实践。鼓励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园区向全球科技资源聚集、创新创业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延伸服务网络,举办“宝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美兰湖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大会”等国际性的产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共同带动人才、技术、项目和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三、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区委、区政府对张江高新区宝山园发展建设的统一领导,建立园区发展议事协调机制和常态化政企对接机制,构建多元共治创新发展格局,加强部门、属地、园区协同联动。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园区及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织密党群阵地体系,为园区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二)加强责任落实
围绕行动方案计划目标,细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建立信息通报、例会制度和责任机制,实行工作推进的“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及时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案例。各分园由街镇园区具体分管领导担任,负责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及园区具体工作,承担组织实施、协调推动、统计管理等责任。
(三)优化资源配置
统筹园区资金、土地、政策等资源,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与园区优质企业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政府引导、市场跟投的基金支持体系,完善园区企业成长壮大与宝山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四)完善评价考核
健全园区统计分析工作制度,完善符合宝山园区发展特点的监测指标体系。根据主要目标指标,细化考核评估办法,定期考核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将评估结果纳入街镇科技创新考核,以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附件:1.张江高新区宝山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26年)关键指标
2.改革创新重点任务清单
附件1
张江高新区宝山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26年)关键指标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2026年目标 |
1 |
“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数量 |
家 |
4 |
10 |
2 |
三大产业(关键战略材料、机器人制造、合成生物)总规模 |
亿元 |
812 |
960 |
3 |
三大产业(关键战略材料、机器人制造、合成生物)人才 |
万人 |
2.65 |
3.1 |
4 |
主导优势产业营收占所在分园的营收比重(关键战略材料) |
% |
32 |
36 |
5 |
特色产业营收占所在分园的营收比重(机器人制造) |
% |
30 |
34 |
6 |
PCT专利申请量 |
件 |
85 |
110 |
7 |
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收的比重 |
% |
1.65 |
2.0 |
8 |
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 |
万元/人 |
32.71 |
35 |
9 |
高新技术企业 |
家 |
1030 |
1300 |
附件2
改革创新重点任务清单
序号 |
任务名称 |
任务主要内容(概述) |
实施主体 |
1 |
深化“先投后股”改革试点 |
深化“先投后股”改革试点,持续提升“先投后股”品牌影响力,拓展政策适用范围,优化政策遴选机制,探索“先投后股+科创基金”联动接力模式,畅通转股及退出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宝山模式”。 |
区科委 |
2 |
深化“创新联合体”试点 |
支持首批创新联合体整合创新链上下游要素资源,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国内首发首创的产品。围绕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大创新联合体试点范围,开展战略研究与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底层技术率先突破。 |
区科委 |
3 |
完善园区专业运营服务机制 |
由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牵头搭建区级技术转移平台,通过升级“三江创坛”活动品牌、打造科创资源一卡通平台、引育专业化服务机构,构建分层分级管理服务体系,拓展“项目共创、持股孵化、产业加速、精准赋能”的技术转移转化新范式,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布局和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有效提升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和专业赋能水平。 |
区科委、区国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