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D059“四链融合”,加快构建“泛知识”流通和赋能体系的建议的答复_区级提案结果公开_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关于9D059“四链融合”,加快构建“泛知识”流通和赋能体系的建议的答复

信息来源: 区科委 发布时间 2025-07-01
【字号
  • 所属类目: 区级提案结果公开
  • 主题分类: 科技
  • 体       裁: 其他
  • 发布日期: 2025-07-01
  • 发文字号:
  • 发文日期: 2025-07-01
  •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 机构名称: 区科委

沈勇民、宋爽、张舜卿、陈岗、苟燕楠等委员提出的《关于“四链融合”,加快构建“泛知识”流通和赋能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委会同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科创委、区商务委、区人才局等部门认真研究,现形成办理意见如下:

一、关于加强“四链融合”,加快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持续提升大学科技园建设能级。推动环上大科技园深化改革发展,启动与上海大学新一轮区校战略合作,制定实施方案和50项重点任务,实施“多学科交叉”“工程化实践”等人才培养模式,布局建设环上大未来产业创新工程院,建立全链条项目培育机制,为区域科技创新积蓄下一代领军型人才和突破性项目,打造宝山未来产业策源高地。截止今年5月,环上大科技园累计落地企业666家,转化科技成果170项。与复旦大学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签署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区校合作新范式,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宝山)正式揭牌,围绕绿色低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产业和科学仪器研制、人形机器人、精准医疗、医工结合等X个未来产业方向,发挥淞南镇、高境镇等区域毗邻复旦大学的地缘优势,密切对接复旦大学科研院及六大创新学院成果溢出,积极承接区校共建成果转化研究院、创新中心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落地,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截止今年5月,复旦科创中心累计落地企业43家,转化科技成果37项。

     二是充分放大创新要素协同效应。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金匹配和人才培养一体推进、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促进区域内“四链”纵向贯通与横向融合。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加强科技领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针对不同技术领域、不同创新阶段项目实施差异化支持政策;以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优化人才链建设,用好“人才新政25条”“樱花卡”,引进培育更多宝山“三江英才”。制定发布《宝山区创新联合体备案工作指引》2.0版,优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开展“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有组织科研,定制“一体一策”政策服务包,优化多主体资金投入和全链条联合攻关机制,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加快产业底层技术突破和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三是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擦亮“先投后股”金字招牌,用好“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入”的风险共担机制,联合宝山国投、上海天使会等多元资本构建“先投后股”资金接力机制,有力助推一批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和一批高潜力科技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深化“先投后股”改革试点体制机制,从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审批决策流程、健全资金闭环路径等方面对“先投后股”试点方案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先投后股”政策实施以来,已累计扶持21个成果转化项目,总立项金额1.6亿元。

二、关于建立高水平“大科技中介机构”,加快构建“泛知识”流通体系

一是加速建设各类科创平台。强化概念验证平台能力建设,强化价值发现和前端赋能,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的关键断点,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概念验证中心网络,发布全市首个区级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已认定11家概念验证中心,累计入库验证项目近百个。促进科技孵化器提质增效,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企业孵化,坚持贴近高校、就近孵化,贴近产业、超前孵化,打造专业人才汇集、创新策源能力强、精准服务水平高、硬科技企业持续涌现、产业集聚成效显著的科技孵化器;落实孵化器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建立基础级、高能级、卓越级三级梯度孵化体系,加快推动埃米三江创建市级高质量孵化器。加速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布局创新平台,标准推进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建设,支持复旦大学多孔材料与分离转化、上海大学建设核电关键材料等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发展,推动碳基纳米材料研究所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长三角数字医疗研究所等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公共服务功能

二是打造“科创宝”线上数字化平台,构建B-Link科创生态圈,集聚企业、科研院所、技术经理人等核心资源,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为政府部门、园区提供招商引资决策依据;开发“宝山科创园专区”模块,采集录入环上大科技园、复旦科创中心等大学科技园及拓展基地相关数据;走访调研宝山科创企业,围绕研发能力、产品竞争力等维度对上海韶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等109家科技型企业进行画像,为相关职能部门、街镇园区了解、服务企业提供精准支撑。链接线下“企业网、高校网、机构网”资源,打造线上需求成果库,有效促成供需双方对接。

三是加速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搭建集信息发布、需求对接、政策咨询、交易撮合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一站式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资源,完善成果筛选、评估、对接机制,培育一批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端高效流转,促进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提升本地产业的技术含量与核心竞争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加快数智化改造,打通“泛知识”赋能体系

一是打造智能化科技服务体系,强化产业数字引擎驱动,重点聚焦高端智算、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核心领域,推动基础软件与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推动“大数据+制造业”和“大数据+服务业”融合创新,开发工业智能数据模型,实现生产线全链路智能化,构建数字孪生系统,支持虚拟调试与实时优化;聚焦智能服务工具开发、数据要素流通、智慧载体建设,推进数字技术深度赋能。

二是构建平台经济产业互联新范式,立足宝山“北转型”战略布局,聚焦以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为主、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及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协同的“1+2”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模式,推动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深化交易模式创新,高效触达产业链上下游两端,努力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

    三是促进“平台+园区”融合发展,创新招商机制,激活四链融合新势能,重点强化大宗商品产业链招商,依托现代产业园区政策、环境、载体、交通以及生活配套等综合资源优势,加大互联网行业领军型、高成长型、潜力型平台企业及总部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大宗商品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园区化、集聚化发展。

  • 文件预览

  • 附件下载

  • 相关文章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