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淞沪抗战纪念馆 • 国庆最热红色主题展_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_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印象》:淞沪抗战纪念馆 • 国庆最热红色主题展

信息来源: 区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 2020-10-10
【字号
  • 所属类目: 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
  •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 体       裁: 其他
  • 发布日期: 2020-10-10
  • 发文字号:
  • 发文日期: 2020-10-09
  •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 机构名称: 区文化和旅游局

在上海宝山区的吴淞口邮轮码头附近,矗立着一座高53.6米的方形楼阁式仿古塔,这里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的所在地,也是80多年前上海军民浴血抗战的主战场。塔基下,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巍然耸立,这是全国唯一一家反映“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的纪念馆,2000年建成,2015年重修,并对外开放。 今年国庆期间,纪念馆内新推《艰苦卓绝——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展,从“全国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侵华日军法西斯暴行的重创地、对日作战的军事战略要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基地、抗战文化的发祥地、国际互助的桥梁和纽带、迎接抗战的最后胜利”等七个部分,真实再现了上海14年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与光辉记忆。
淞沪抗战纪念馆
艰苦卓绝:上海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主题展 展览的生命力在于文物,此次展览的1690件展品除了馆藏珍品之外,都来自大江南北,包括特别从中国台湾地区收集来的多件珍贵文物。 其中包括陈诚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与战地指挥官往来的电文。淞沪会战期间,陈诚担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参与了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全过程。在这些往来电文、《淞沪战役阵中日记》《淞沪抗日见闻录》中,对淞沪会战整个战事的发展、军事部署、战略调整等有着详实的记录,对我们了解和掌握淞沪会战的进程与部署、国民党高级军政官员与战场之关系、中国军队抗战意志与决心等有着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淞沪战役中日记》《淞沪抗日见闻录》
 著名作家叶永烈捐赠的《申江战焰图》,该绢画为日本工兵大佐高桥胜马于1933年秋所画,描绘了当时宝山庙行镇在历经一·二八战火洗劫后的惨烈场景。原无题,现名为温州名流叶曼济所题。画面上还留有叶志超(叶永烈父亲)所题七绝两首及注释。
《申江战焰图》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成立了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追捕和审判日本战犯。1946年2月15日,成立了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简称为南京军事法庭),直属国民政府国防部,统一审判由中国驻日代表团引渡和从全国各地法庭移交的日本乙级和丙级战犯。其中审判了南京大屠杀的首恶、曾任日本第六师团中将师团长的谷寿夫,日军第二十三军司令官酒井隆,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军吉等战犯,最终将他们处决。这把日本陆军九八式军刀,系南京军事法庭审判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时的呈堂证物。 南京军事法庭审判的呈堂证物
展览不仅陈述历史,还融入了不少艺术的创作表达。大量的图片、史料、以及由多位上海知名艺术家创作的多幅抗战题材美术作品就在展览中精彩亮相,其中画家李斌创作的14米长、3.5米高的巨幅文献式全景画《中国代表团签署联合国宪章1945》,融合史学与美学元素,让观众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速读初建联合国的概况。
《中国代表团签署联合国宪章1945》
光影艺术装置《战》:将子弹作为光影成像的载体,利用1945根直径0.5毫米的钢索,将1400余发子弹,通过计算机模拟及人工排版设计定位后固定其上,在正面形成一个“战”字,影射出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拒外侮的民族精神,极具视觉冲击力。 光影艺术装置《战》
为了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战争场景,展厅内还特别设计了“发报台”、“地震屋”、“雨屋”等4D科技体验区,使参观者的听觉、视觉、触觉、体感与场景还原相结合,仿佛置身于“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枪林弹雨”的战场氛围中。

 


“讲述”: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四行精神 永垂史册
在位于苏州河畔的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里,有一封顶天立地的家书特别引人注目:“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老亲眷未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错失,牢亲担负全责。” 这是一封家信,也是一封遗书,它是中国守军第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83年前在进入淞沪抗战战场之前,写给自己妻子的信。文字无声,誓言永存。“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当年驻守在此四天四夜,打退日军十多次疯狂进攻的中国将士的名字,却始终没有被人忘记。
1925年,上海发生“顾正红烈士被日本纱厂老板枪杀”事件,全国各地举行声援“五卅运动”的示威大游行。当时还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求学的谢晋元,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的横行不法,他毅然投笔从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人从中国的土地上赶出去。 1936年初,日寇加紧了侵华的步伐。当时,谢晋元在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担任中校参谋主任,为了专心杀敌,他亲自护送住在上海龙华镇的妻子回广东原籍。返回部队前,给妻子留下了一封家书,表达了“为国当不能顾家”的心情。  1937年10月26日,淞沪战场形势急剧恶化,驻守苏州河北岸的中国军队,面临被日军合围的危险,被迫撤退。谢晋元率领524团第一营负责断后,他们在四行仓库筑起防御工事,抵御日军,四行仓库此时成了苏州河以北中国军队唯一的据点。 硝烟已经散去了80多年,四行仓库依然静静矗立在苏州河边,剥蚀的墙壁上,八个炮弹孔,437个枪眼,仿佛依然在诉说着那段历史—— 在历时四天四夜的战斗中,谢晋元率部,依托仓库的特殊构造,机智勇敢地击退日军的多次进攻,毙敌数百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数以万计的上海市民、中外记者在离四行仓库几十米开外的苏州河对岸和南京路的高楼上,见证了“八百壮士”的无畏。 1937年10月31日,蒋介石下令部队退入租界,八百壮士突破日军封锁,于11月1日凌晨撤入租界,幸存者376人。美国记者海岚·里昂一路追随,记录下了他们撤离的全程,为历史留下了这些珍贵的资料。
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遭暗杀,年仅36岁。30多万上海民众到“孤军营”吊唁英雄。几个月后,日本袭击珍珠港,英美宣战,孤岛沦陷,日军攻入孤军营,但侵略者慑于这支军队的世界影响,未敢将他们杀害,分散押往浙江、南京和南洋、新几内亚等地做苦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熬过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很多人长眠异乡。 “我们家是1946年回到上海,那时候我12岁,孤军战士每个月都到我们家里来,说是看团长夫人,实际上是给他们一笔生活的补贴。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跟他们聊,所以战争中的很多细节我都能了解,比如你是在二楼,他是在三楼,你是在北面窗口,他是在南面窗口,当时规定,你这两个人在窗口,无论怎么情况不能脱人,日日夜夜在这盯着。所以包括杨营长他在二楼,南面主要对着西面来的人,三楼北面窗口的情况,其他不知道。我因为每一个战士都聊了,所以我知道,我就逐步地把这些情况掌握。到了2002年退休以后,我就把这个写成了书,这是第一手资料,很多细节都是外人不知道的事。 所以我们越是尊重历史,越是尊重事实,越是能够感动别人,令人信服。”——谢继民

 


  • 文件预览

  • 附件下载

  • 相关文章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