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宝山区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_规范性文件_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关于印发《宝山区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信息来源: 区卫生健康委 发布时间 2019-07-03
【字号
  • 所属类目: 规范性文件
  •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 体       裁: 通知
  • 发布日期: 2019-07-03
  • 发文字号:
  • 发文日期: 2019-07-02
  •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 机构名称: 区卫生健康委

关于印发《宝山区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各街镇(园区),区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通过试点工作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本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和本市试点工作有关要求,我们制定了《宝山区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附件:宝山区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年)

 


 上海市宝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政法委员会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宣传部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

 

 

上海市公安局宝山分局                上海市宝山区民政局

 

 

上海市宝山区司法局                  上海市宝山区财政局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信访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                                            

 

上海市宝山区残疾人联合会            

201972

 


附件:

 

 

宝山区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1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通过试点工作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按照《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8]44号)和《关于本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沪卫计疾控[2019]4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按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划政策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

二、工作内容

(一)工作目标

1、到2021年底,逐步建立健全本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宝山、健康宝山建设,积极探索,在社会心理服务领域做大、做强本区特色。

2、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

3、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基本满足市民群众的需求,市民心理健康素养稳步提升,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

(二)策略与措施

1、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1)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

依托街镇(园区)综治中心等场所,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居(村)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100%。建立和规范依托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心理咨询服务点,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答疑释感、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基层综治中心要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的苗头。

在村(社区)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心理服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网格管理员、人民调解员、志愿者等,对居民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及时疏导化解。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空巢、丧偶、失独、留守老年人,孕产期、更年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

政法委、卫生健康、民政、公安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基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为这类人群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70%以上。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融入,对有劳动能力者积极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

2)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

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高等院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建设,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心理专业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危机干预等。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学前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开展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试点期内要创建一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加快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密切与村(社区)联动,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要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医教结合”、“校社合作”工作机制,开展区域高校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等方面的合作,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要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本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现有经费渠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文明办协调各相关部门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依托条件较好的心理咨询站点,整合区城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对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心理咨询站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并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的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

3)健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

鼓励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公益讲座,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必要时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4)规范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

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要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根据居民需求确定至少1个适宜社会组织参与的项目,将心理健康相关机构纳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发展至少1家以心理健康服务为工作重点的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科普宣传、心理疏导等服务,并研究制订管理、规范、监督、评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相关措施,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要加大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服务能力和常见精神障碍的识别能力。

5)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卫生健康部门要整合现有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评审等,推动辖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50%以上开设精神(心理)科或精神(心理)门诊,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区精卫中心成立心理科,组建心理治疗团队,深入开展个体、家庭、团体等多种心理治疗。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心理等科室,支持中医医师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和干预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的空间和内容。鼓励医疗联合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便捷提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6)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

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具备条件的社会服务机构、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或其他途径通过热线、网络、APP、公众号等建立并完善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心理援助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7)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网络。

宣传、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健全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科普宣传网络,运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广泛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各村(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在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中开展心理健康有关活动。组织志愿者定期参加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65%以上。

8)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

政法委、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使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率和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率均达到85%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风险评估及分级分类服务管理覆盖率95%以上。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要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做好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要率先落实民政部等4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进一步规范阳光心园建设,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7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70%以上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区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对患者家属开展护理教育等知识培训,对住院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心理辅导;建立绿色通道,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病情复发的,可通过社区康复机构向医院快速转介。

2、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

探索、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每社区至少扶持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人员各1名参与为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

2)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

研究制订吸引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设置相关工作岗位,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和支持心理咨询人员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科普知识宣传,为有心理问题人群提供心理帮助、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服务。同时,开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定期开展督导,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卫生健康部门要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通过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等,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对综合性医院(含中医院)医务人员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师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全覆盖培训,提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识别和转诊能力。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要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给予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4)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

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向社会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建立至少1支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探索支持引导志愿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鼓励和规范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的发展。要对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健全奖励表彰机制,支持其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等加入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

5)健全行业组织并加强管理。

卫生健康、政法委、教育、民政等有关部门,要整合辖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指导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有序开展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摸底调查、实施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督导等工作,加强从业人员资质和有关信息的管理,要求心理服务专业人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规范,促进行业组织成员单位不断扩充并按照规范开展服务。有关部门在试点过程中要注意将有关资料立卷归档,妥善保管。加强心理健康数据安全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范因违反伦理、安全意识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发挥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的枢纽作用,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心理健康志愿组织的合作机制,形成连续性的服务链条,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实现各机构的共同发展。研究制订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等工作制度,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和享受财政资金资助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进行考核评价,逐步将机构服务数量、质量等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三)组织实施

建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卫生健康、政法委、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信访、残联等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区卫生健康委、区委政法委双牵头成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委员会,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四)督导评估

区卫生健康委、区委政法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本区试点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研究制订体现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劳务价值的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岗位吸引力,调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通过网络平台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民政、卫生健康、政法委等部门根据居民需求,确定适宜社会组织参与的项目,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科普宣传、心理疏导等服务。将心理健康相关机构纳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以心理健康服务为工作重点的社会组织。

四、时间进度

试点工作以三年为一周期,试点周期为20191-202112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91-20196月。申报和启动阶段。完成项目申报和备案;建立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工作机制,广泛社会动员;制定宝山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全面启动建设工作。

第二阶段:20197-20216月。全面建设阶段。逐步完成各项工作指标,推进重点项目,打造本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特色亮点。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

第三阶段:20217-202112月。考核评估阶段。区卫生健康委、区委政法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本区试点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估。

 


 

 

 

 

 

 

 

 

 

 

 

 

 

 

 

 

 

 

 

 

 


  • 文件预览

  • 附件下载

  • 相关文章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