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晓平委员“围绕宝山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及装备发展布局,建设新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或联合体”的政协提案(9D090号)已收悉,我委认真学习研究,并做以下答复。
(一)宝山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2024年1—11月,宝山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446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6%。聚焦提升成果转化效能,培育更多“未来之星”,宝山区在成果转化全链条、全过程发力。在“0—1”创新突破段和“1—10”孵化培育段,成立上海吴淞复宝材料实验室有限公司,加快吴淞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在宝山批量转化产业化,已转化落地“介孔材料研发疾病早期筛查系统”“PEM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研发和膜电极生产”高价值项目。引进埃米空间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合资成立上海埃米三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持续发挥孵化器作用,推动科创成果产业化。在“10—100”中试放大段和“100—∞”协同合作段,推动超碳石墨烯平台、宝钢发展、宝钢金属三家企业获批上海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试点企业,指导云路复材牵头,联合东华大学、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组建先进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联合体,组织中欣晶圆、飞凯材料、宝武特冶等企业开展产业链攻关与应用创新并指导申报市级新材料首批次政策。
(二)创新联合体建设推进情况
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围绕“构建市场化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体系,建设细分赛道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效率”目标,全面梳理分析我区主导产业有关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及产业链共性技术需求,制定发布了全市首个区级层面创新联合体备案工作指引,对创新联合体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建设要求、组建条件、备案程序、支持措施、备案管理等事项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创新联合体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已完成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合成生物(重组药物)、先进材料(碳纤维)、绿色低碳(电解水制氢)等4家创新联合体备案。先进制剂(小分子药物)、精准医疗(菌群移植)以及智能制造(光制造装备)拟纳入新一批创新联合体备案。同时,在量子科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未来赛道加快布局,形成“备案一批、筹备一批、布局一批”的新格局。
根据褚晓平委员提出的围绕宝山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及装备发展布局,建设新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或联合体的建议,我委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构建重大基础科技力量
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标准推进吴淞材料实验室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凝练重大科学问题,集聚高水平研发团队,系统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转化,构建符合科学规律的新型管理机制,加快建设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四位一体”国家战略科技平台。共建介孔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吴淞材料实验室与复旦大学联合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发挥高校与国家实验室优势互补、资源共用的制度基础,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实践路径,建立科研组织、任务分工、成果转化等方面协同高效机制。建设核电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服务国家重大能源工程与装备自主可控目标,提升高性能核电材料在高温、高压、辐照腐蚀等极端工况下的性能需求,联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宝武特冶共建中试及产业化基地,推动特种合金研制、构件试制与服役验证等应用布局。
(二)完善新型研发机构
构建多元协同、梯度培育的新型研发机构矩阵,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引进高能级科研平台。重点推动复旦大学未来能源高等研究院、长三角生物医药全球转化中心等重大项目落户宝山,围绕未来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打造引领性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石墨烯功能型平台、超导创新中心等原有创新服务平台,联合国缆检测建设膜材料应用检测评价中心,在原有电线电缆用高性能膜材料检测基础上,拓展了在新能源储能、水处理、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膜材料的检测服务。支持已落地平台提能升级。加快推动国发合成生物学应用转化研究院、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宝山复旦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等重点平台完善机制建设和运营能力,争创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其在合成生物、智能制造领域的成果孵化与产业转化支撑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加快培育一批企业类、社会组织类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承葛医药等龙头企业组建市级民非类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围绕主导产业等方向设立具有产业服务能力的研发平台。
(三)大力布局概念验证平台
强化前端赋能和价值发现,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的关键断点。强化前端技术验证能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早期成果池,建立“种子项目”动态筛选机制。支持环上大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聚焦“原理验证—产品原型—场景测试”流程,开展高频次、小批量、多路径的试错性验证,提升技术筛选效率和成果遴选精度。完善市场验证服务体系。推动技术经理人向项目经理人转化,形成“技术+商业”双向驱动机制。围绕需求验证、成本测算、竞争分析等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快建设中试熟化平台。打通从产品打样到工艺集成的验证环节。支持在高性能材料、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工程化验证能力,推动概念验证成果平稳迈入工艺成熟与产业导入阶段。强化政策与资本协同供给。发挥未来产业基金、科创引导基金等撬动作用,带动产业资本、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早期成果孵化。综合运用信贷、保险、基金等市场化融资手段,带动产业资本、金融机构共同支持概念验证成果转化和孵化。
(四)深化“创新联合体”国家改革试点
纵深推进国家创新改革试点任务,持续深化“政府引导-链主牵引-高校支撑”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构建“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联合攻关模式,加快产业底层技术突破和行业领军企业培育。聚焦主导产业联合攻关,靶向攻坚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核心产业领域,放大科技领军企业创新策源优势,以“揭榜挂帅”机制为牵引,协调各主体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高端膜材料产业技术突破,发挥光驰、海隆赛能、赛奥、斯纳普等重点企业的引领效能,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顶尖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高端膜材料创新联合体,推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本土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创新构建“政策包+服务包+场景包”三维赋能体系,打造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支持骨干企业集聚创新资源、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从“区域骨干”成长为“行业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