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大场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_公共服务_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宝山区大场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信息来源: 大场镇 发布时间 2020-11-27
【字号
  • 所属类目: 公共服务
  •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体       裁: 其他
  • 发布日期: 2020-11-27
  • 发文字号:
  • 发文日期: 2020-11-27
  •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 机构名称: 大场镇

 

 

 

 

宝山区大场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大 场 镇 人 民 政 府

2021年1月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1

第二章  构建“两轴四分区”功能布局                10

第三章  承接“科创宝山”引领联动辐射功能          12

第四章  建设更具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产业体系        14

第五章  不断增强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活力              16

第六章   推进生态宜居的城市品质更新               18

第七章  完善民生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                20

第八章  建立多元共治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22

第九章  打造更具魅力的大场公共文化品牌            26

第十章  凝心聚力实现美好蓝图                      28

结语                                              29

附件1  大场镇“十四五”期间重大产业项目表         30

附件2  大场镇“十四五”期间市政道路建设表         31

附件3  大场镇“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项目建设表     32


前   言

 

自2000年大场、祁连两镇合并为新大场镇以来,“铁大场”从原先的工业制造、物流仓储为主的“重经济”,朝着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随着商业、商务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从快速城市化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上海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也是宝山建设上海市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关键时期,更是大场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实力镇”、“城市更新示范镇”和“美好生活幸福镇”的机遇期、攻坚期、关键期。

大场有着40万常住人口,建设美丽城市、美好生活是我们共同的梦想。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大场要坚决贯彻落实市、区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奋发向上、主动作为,科学描绘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谱写大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因此,大场镇要以新的理念、视野和方法编制好《大场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2021-2025年)》,谋划2025、展望2035,使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呼应民生期待、更加顺应发展规律,成为指导大场镇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全镇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展望2020年,梦想与挑战并存,必须主动把握发展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引导转型发展,以转型发展方式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四五”以及未来2035远景目标实现指好道、领好航。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十三五”是大场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市、区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总体来看,“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良好,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并能基本完成,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全镇财政总收入达到47.8亿元,五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2.5亿元。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全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90%,其中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第三产业中超过41%。

创新能力取得新提升。至2020年,全镇累计引入战略性新兴企业1023户,年均实现总税收3.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已有票易通、猫诚电商、创新奇智、联蔚信息、马瑞斯3D打印、人人游戏、多盟、碧水源、友合医疗等优质企业入驻。“十三五”期间,共实现14家企业在新三板和股交中心挂牌;成功申请市级文创、科创资金83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社会民生财政投入稳步增长,五年累计超过27亿元。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新增学校、幼儿园5所,新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3.78万平方米,养老机构床位达到1600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76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下达目标以内。成功打造“潜溪文化”和“行知读书会”等文化品牌,成功创建上海市文明镇;实现上海市双拥模范镇七连冠。

城市面貌展现新形象。至2020年,累计完成南大综合整治区域、场中、联东“城中村”、大场老镇、经适房祁连基地等重大项目4985户居农民和1285家企业、单位的协议动迁或征收补偿工作。累计建设动迁安置房26.73万平方米,其中5个动迁房小区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工程质量奖。完成111个住宅小区“美丽家园”建设,建成18条美丽街区。完成地铁15号线三个站点动迁,改建怡花苑路、华和路、南大环镇南路连文路等区区对接道路、辟通环镇南路人行便道、汇丰路等一批断头路,实现微循环。基本完成32条镇村河道治理;扬尘指标始终控制在0.113mg/m3以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1.1平方米,比“十二五”末提高0.4平方米。成功完成“五违四必”整治,累计拆除违法建筑685万平方米,成功创建上海市无违街镇。

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率先在全市试点“一网统管”,全面构建“智慧社区”升级版,创建上海市首批智慧社区示范镇。五年来,高度重视并着力建设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全覆盖。110报警类警情数量明显下降,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能力日益增强。“十三五”期间,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成绩斐然。《“环保小先生”带来治理“大变革”》获评第三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助力大场获评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镇;“居民打钩”制度完成了近100个为民实事项目,入选上海市大调研优秀案例;加装电梯立项完成100台,在全区遥遥领先;大华虎城商圈获得上海市十大智慧社区商圈创新应用奖。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

“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着新突破。上海在战略空间上实施“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推进布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入了关键期,宝山稳步迈入了全面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和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化国际大都市主城区的新征程。作为宝山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镇,大场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市委明确提出大场的南大地区重点转型地区进入开发建设周期,巨大发展空间将陆续释放,为大场的转型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大场创新转型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力。二是宝山区打造成为“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之一”的目标以及环上大科技园的建立,为大场发挥综合商务成本低、上海大学科研项目落地近、配套服务内容覆盖面广等比较优势,建设成为科创产业“主战场”提供了机遇。三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领域的融和发展成为方向,与大场近年来着力推动的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产业方向同向而行,有利于大场在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加强对接。四是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大场已从大拆大建时期步入加速建设时期,镇域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着力推动创新治理,解决了一批历史性、结构性问题,并探索形成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发扬的经验,为未来进一步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短板挑战和突出问题:一是全镇经济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全镇现代服务业尚未完全摆脱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战略性新兴企业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且对大企业依存度高,创新型企业占比偏少,新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交替,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挑战增多。二是传统市部属工业企业集中区域的周边交通、防汛、环境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资源和环境约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不断加大,尤其是在镇域土地集约利用、新增项目推进落地等方面进展缓慢。三是改善社会民生面临着新的期盼,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常住人口基数高,财政支出、资源配置压力巨大,公共服务供给不充足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民生保障面临扩大覆盖面和提升服务水平等多重要求。四是发展软环境有待优化,尤其是营商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镇域的文化魅力、城区形象、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大场镇加快推进创新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也更为紧迫。因此,大场必须要在新一轮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引领新常态,促进更优质量的转型发展,融合更具实力的核心功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民生改善,推进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

三、未来的发展蓝图

“十四五”期间,大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建设“科创宝山主阵地”为战略主线,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发展活力和魅力兼具,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把大场建设成为宝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科创板块的“主战场”、城市治理的“新高地”,为宝山建设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产城融合蓬勃兴旺的创新型城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基本要求是: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凝聚起推动大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着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认真解决发展新阶段的新问题,真正做到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大场广大人民群众。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在大场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围绕科创产业发展,着力构建服务科创板块的上下游全产业链,提升在地科创企业的价值链,积极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坚持创新引领。紧跟宝山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建设步伐,发挥大场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真正使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融入南大智慧城和环上大科技园建设,主动对接产业协作和招商服务,围绕科创中心主阵地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必须坚持城市软实力建设。充分加强统筹协调,发挥资源要素最大效应。统筹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的整体布局更加注重以文化为重点的软实力建设,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更加注重区镇联动发展,更加注重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大场的城市品质。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把大场放在宝山、上海乃至全国的发展布局中思考,找准发展定位。作为典型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在协调产业规划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注重防范化解重点风险挑战和加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握重点、协同发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统一。

——必须坚持干部队伍能力提升。要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建设一支作风硬、善攻坚、有作为的干部队伍。要着力提升全镇干部的专业度和专注度,加强学习思考,拓展视野,强化实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以强有力的执行力保障“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迈向新目标

“十四五”期间,大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和“科创宝山”的发展建设,找准发展定位,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和功能提升。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进一步完善城市形态和治理功能,增强全镇综合竞争力。到2025年,形成“两轴四分区”功能布局,基本建成“产业创新实力镇”、“城市更新示范镇”和“美好生活幸福镇”,实现经济发展增速达到中心城区中上水平;城市形态和功能达到中心城区中等水平;社会民生指标力争达到中心城区平均水平,实实在在让大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至更高水平、体现更高质量。

——经济核心竞争力增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全镇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科创及其关联企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链现代化明显提高,其实现财政收入7660万元。五年累计新增龙头型企业总部7家。

——创新活力释放更充分。努力汇集创新要素,科技创新资源度明显提高,利用南大、上大的在地优势,努力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带动效应充分释放。利用科技园公司作为张江高新科技宝山园之一的优势,完善镇域地区创新体系建设。五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新增企业上市及挂牌7家,成功申请市级文创、科创资金企业达到80家。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五年累计新建学校、幼儿园10所,新增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新增养老床位1045张,新增文化体育设施5万平方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指标数以内;城镇居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潜溪文化和非遗文化品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城市功能品质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生态绿色,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道路治理,打通断头路,实现镇管道路长效管护全覆盖。到2020年完成111个住宅小区综合修缮改造;完成1195万平方米雨污混接改造;完成18条道路街区改造;人均绿化面积达到21.1平方米。

——治理水平体现现代化。充分推动“一网通办”、“一网通管”高效运转,数字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基层党建引领下的社区“三驾马车”合力显著增强,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城市更有温度,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形成多元共治、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

——到2035年,全镇科创产业核心功能取得突破,全流程产业链和价值链更趋完善,产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南大智慧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加完善,高端企业形成集聚引领,全镇经济发展动力基本完成从资源要素驱动转向创新活力驱动,基本建成更高品质的人民城市,成为宝山乃至上海综合实力更强、产业更加集聚、创新更加活跃、环境更加优良、治理更加高效、生活更有品质的现代化新城镇。

 


 

第二章  构建“两轴四分区”功能布局

根据未来五年的宝山区发展重点,结合南大地区综合开发,依托大场的现实优势及可为的工作空间和重点项目、资源、条件,加快形成“两轴四分区”功能布局,打造科创类和服务类两大产业创新发展轴,着力构建符合大场高质量转型的发展空间。

“两轴”即祁连山路轴和沪太路轴。通过两轴,全镇可以分为四个功能区域,即以大华为主体的品质生活示范区、以现代家居服务业为主体的美好生活体验区,以南大智慧城为载体的生态智慧实践区,以环上大、国际研发等为载体的科技创新生态区,推动提标升级和南北联动发展,形成“产业引领、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新格局。

一、打造祁连山路产城融合发展轴。祁连山路从陆翔路起点到普陀区界终点,是连接南大、上大和北部宝山城市工业园区的重要纽带。以轨道交通15号线站点以及祁连山路拓宽改造为契机,依托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推动南大地块与上海大学实现资源联动,把祁连山路两侧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的创新轴线。

二、打造沪太路创新创业发展轴。依托轨道交通7号线,增强大场南北段联通,释放沪太路长途客运北站的交通枢纽功能。结合宝山日月光等重大项目,积极发展地铁上盖经济,着力引进总部经济、研发服务企业等,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商务商业集聚区和公共文化活动空间。集中梳理沪太路沿线资源,突破现有载体空间资源制约,形成规模化的创新空间,把沪太路打造成为创新转型的示范轴线。

三、加快建设城市转型发展四分区

不断提升大华“品质生活示范区”能级。突出“智慧要素”赋能高品质生活,继续加强信息化在提升生活品质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围绕大华虎城智慧商圈建设,通过线上线下、引流导流集聚粉丝经济,加快社区商业、商务设施更新改造,同时加大“互联网+”在社会治理及社区自治、共治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升级应用。

推动中环“美好生活体验区”建设。发挥红星美凯龙、宜家、百安居、亚振家居等高端商业和现代家居服务业的品牌优势,建设引领区域消费升级的物质、精神、文化、艺术综合体,形成服务配套集群,着力构建“整装生态云”这一全新产业链,成为反映城市“美好生活”的窗口。

加快南大“生态智慧实践区”开发建设。以南大智慧城为核心载体,打造围绕智慧生态和科技创新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和创新要素集聚的高新技术、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特色芯片、生物医药等重要产业发展。通过南大总部经济引领和联动大场产业链资源,实现“前店后场”发展模式,造就产业连绵区。

着力打造环上大“科技创新生态区”。以宝山科技园、国际研发总部基地、绿地科技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为平台,推动3D打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区域产业中心。加强“环上大”品牌形象推广,聚焦“校地合作示范区”战略目标,以实现“共生共享、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加速升级”为导向,以上大“科教研发核心圈”、环上大“科技成果承载区”及“产业化基地”的圈层结构为基础,以“政策与体制机制红利叠加”的制度安排为保障,构建需求导向的共享共建共生模式。

“两轴四分区”功能布局

 

第三章  承接“科创宝山”引领联动辐射功能

紧紧围绕宝山打造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大场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深入融合宝山科技创新发展,加快构筑起具有时代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服务南大智慧城。围绕南大开发建设的标准和定位,为南大智慧城的开发建设做好服务配套。针对南大开发建设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制定社会发展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着力在城市发展功能的完备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南大智慧城的辐射效应,积极培育总部经济、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功能,注重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注重培育综合服务中心,引入优质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产业能级。着重关注南大地区创新发展的转型和该区域及周边的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匹配发展,强化与城市功能的整合,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在周边范围内的合理布局,注重与临近区域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全面提升南大智慧城的整体品质赋能。

对接环上大科技园发展。加强与上海大学、城市工业园区等的联系合作,着力在工作机制、资产和空间等方面形成紧密纽带。充分发挥上海大学创新策源地功能,积极主动支持各类研发机构服务平台向环上大科技园集聚提供对接服务。盘整全镇资源,开放本地应用场景,优先保障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产学研合作及成果产业化项目计划的落地。瞄准智能智造等价值链高端环节,通过产学研平台和利益共享,形成环上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全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完备的科创综合服务体系。主动服务科创主阵地建设,构建覆盖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撑体系,聚焦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组织等重点领域,完善配套支撑,加强针对性服务。依托镇域资源,集聚培育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新型研发组织和龙头企业,促进研究开发、科技咨询、检验检测、标准化制定等科技服务业能级提升。鼓励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科创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科创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科创+服务”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探索引进新兴金融和准金融服务机构,推动金融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围绕科技企业发展特点,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引导金融资本与科技企业、项目、技术对接,助推科技企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支持金融机构打造市场化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平台,形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机制,服务科创价值转化与实现。试点发展平台经济,支持生活服务、文化、商贸等各类平台做实做强,优化商业盈利模式,提高企业落地率,形成平台发展的乘数效应。支持搭建电商实体运作平台,鼓励企业对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争取形成集聚效应。

 

第四章  建设更具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产业体系

把握现有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全力服务好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坚持建立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二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能级和城市功能深度融合、协同提升,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化调整第三产业结构比重,以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能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着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融合型现代产业体系,在部分领域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继续淘汰落后产业,鼓励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腾笼换鸟”,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速度。聚焦科技创新型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以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支撑的平台经济,同时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推动载体布局和楼宇品质提升。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有序推动重要载体建设,“十四五”期间将新建11个载体项目,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推进传统工业企业和低端业态转型,加快盘活低效存量载体资源,加快推动初级市场调整,为高端产业发展腾挪空间。围绕在部分区域形成形态集聚的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各区域载体优势和特色,提升载体品质。积极推动现有楼宇升级改造,打造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载体空间。优化交通组织和慢行系统,推进楼宇连通,促进办公、购物、绿地、休闲、居住等功能有机融合,营造适合高端商务要素集聚和创新创业人才交流的环境,提升产业集聚度和载体资源贡献度。

进一步发展总部经济。积极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做响大场“服务”品牌,不断优化综合功能和服务环境,针对潜力期、成长期、扩张期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更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强化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降低产业链交易成本,提高关联度。健全重点企业联系服务制度,提高服务企业、服务人才的针对性、有效性。引入优质行业的总部落户大场,增强本地市场环境的吸引力。同时推动总部经济向高度、广度、丰富度发展,大力支持企业总部,特别是“科创+服务”等领域的企业总部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发展能级;帮助总部企业建立标准体系,完善梯度推进、良性发展的品牌质量建设,试点聚焦一批对外投资、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等功能的运营中心。

持续推动集体经济保值增值。优化集体经济布局,将集体资产保值升值与全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切实发挥好集体企业、资源在南大智慧城、环上大科技园等重点区域建设以及城市更新中的支撑作用。规范和完善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加强对现有集体经济业态的调整升级,整合资源支持科技创新等产业发展。以市场化、集团化、专业化为导向,提高集体资产在创新创业和转型发展中的参与度,有效激发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动力。

 

第五章  不断增强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活力

主动参与“科创宝山”建设,围绕强化创新链、优化服务链、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使创新成为推动大场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持续动力。

增强创新优势。围绕“两轴四分区”布局,充分发挥南大、上大的溢出效应、空间平台的承载效应、创新要素的带动效应、环境资源的服务效应,积极争取市、区级或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的不同作用,完善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的自由流动和加速集聚,形成有益于科技创新的要素配置结构。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建设新型研发组织,加快培育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形成集群创新优势。“十四五”期间,全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

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着力推动上海大学及其他科研院校的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以上海大学为核心,着力打造从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完整创新链。向南依托南大地区,发挥智慧城创新优势和总部集聚优势,促进研发成果高效转化,推进科创专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向西连接城市工业园,发挥其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空间资源优势,加快创新成果落地,成为产业转化承载地。支持建立以上海大学校友企业等为核心的产学研联盟,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探索成立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创新产业共同体,推动创新成果加速产业化。

加快众创空间建设。以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宝山科技园为核心,引导支持全镇各类孵化器、商务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提升能级,加快发展。以营造创新生态为保障,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建设和发展创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积极打造若干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推进各类创新创业载体之间协同创新、错位发展,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

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集聚辐射效应,优化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建立风险引导、补偿和激励机制。力争集聚一批科技研发教育资源,支持和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强与名校、名企的合作,试点合作开展技术合作或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探索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借助市场化工具,降低创新研发风险;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加快科技企业上市,积极构筑创新主体多元、资本市场多层、组织形态多样、管理服务多维,宜居宜业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第六章   推进生态宜居的城市品质更新

积极推进产城深度融合,以“增功能、增空间、增活力”为导向,促进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深度融合,营造更加便利舒适、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更新与管理、硬件与软件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镇域内整体规划进行调整、梳理,积极配合塘祁路以北(顾村敏感区)相关规划调整,释放城市空间。着力弥补城中村改造区域公建配套空白点,解决局部区域公共服务功能短板,到2025年,完成21个公建配套项目建设。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有序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新基建”整体布局,以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抓手,统筹地上、地下、天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的改造。“十四五”期间,实现全镇5G网络全覆盖,宽带网络实现万兆全覆盖,家庭宽带平均接入带宽达到千兆,更好地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建立更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网。依托轨道交通7号线和轨道交通15号线,以沪太路长途客运北站为枢纽,结合中环线和外环线上下匝道口的通勤路线,完善镇域路网建设。合理配置静态交通设施,加强停车政策导向研究,鼓励多模式建设发展,以换乘型停车场为重点引导“P+R”出行。重点对围绕大华虎城、中环现代家居和上大经纬三大商圈和南大地区周边道路提质,完善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十四五”期间,全镇完成南陈路(环镇北路—区界)、南大路(南陈路—S20)、南大地区配套道路等约35公里道路建设,并完成汇丰路等微循环道路建设。

持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构建多层次、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着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深化落实河长制,开展镇域内河道市场化养护,民间河长设置达100%。镇域内水质全面达标,常年保持优于V类水。全面完成镇域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加快雨水泵站旱流截污和初期雨水治理,城镇污水纳管率达100%。全力推进商铺门面房排水许可证办理。“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内水面积1.5万平方米,完成10条美丽河道,5个美丽湖泊的创建。认真贯彻落实第八、第九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工业企业危废、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持续开展生活面源污染,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测和网格化监管发现机制,加大对渣土运输车辆、建筑工地、码头等重点行业的巡查和联合执法检查,确保道路扬尘平均浓度控制在区目标值内。“十四五”期间计划形成“一镇十园”绿化布局,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92公顷,人均公共面积达25.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

建设更加舒适的宜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家园改造,提高老旧住宅的居住环境品质,完成33个小区、297万平方米住宅改造,实现建成2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美丽家园”建设全覆盖。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新增100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水平,逐步构建步行15分钟可达、适宜的社区生活圈,配备生活所需的文教、医疗、体育、商业、菜场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公共活动空间。以500米步行范围为基准,配置满足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

优化市容景观面貌。统筹推进城市面貌和历史风貌建设开发,建设具有大场特色的城市景观,让街区更有温度、更适合漫步。强化景观灯光管理,提升大华、中环、老镇、上大等区域的灯光夜景,调整完善沪太路、祁连山路等主干道的景观灯光,打造文化体育中心、北中环现代家居商圈等周边楼宇景观灯光集群。加强建筑外立面整治,开展社区商业沿街商铺店招店牌整治,建设景观主题宣传围墙,继续加强户外广告设施监督。“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18条美丽街区和特色街区,形成“一街一特色”。

 

第七章  完善民生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聚焦就业、帮扶、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领域,完善民生保障服务体系和功能布局,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帮扶和托底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制度完善、托底有力、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散居孤儿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实现各项救助制度功能协调、精准施策;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现有96家“社区救助顾问”点服务功能,采用政府领导监督,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运作,社工、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模式,探索开展“社区救助顾问”项目。完善更加便利丰富的养老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养老服务设施的全覆盖、成体系、均衡化布局,到2025年新增养老床位1045张,完成养老服务设施千人指标16756.6平方米;优化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打造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实现“银龄居家宝”、“银龄e生活,”服务全覆盖;发挥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中枢”作用,推行线上线下“养老顾问”工作,实现居村“养老顾问”全覆盖;深化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聚焦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求,实现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完成1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充分发挥人道助手作用,加强红十字“三救三献”核心业务建设,不断深化造血干细胞和遗体(器官)捐献等志愿服务工作,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队建设,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

坚持公平优质的多样化教学。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校教育,形成共建共享、公平优质的多元化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同大场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全镇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富活力。“十四五”期间,3-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9%;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完成新建学校及幼儿园10所,完成改扩建项目7个。发挥好世外、行知、上大、上师大等教育集团品牌辐射效应,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水平发展。根据教育局的整体布局,推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加强师资队伍配备与结构优化,加快教育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进一步架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布局均衡的教育人才格局。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保障市民健康。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继续加大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落实大规模全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准备,确保疫情防控有序推进。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力度,全面推进清洁家园行动和健康促进活动,新创一批健康单位、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促进全民健康。不断夯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兜底功能,推进大场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南大开发区范围内的整体搬迁,完成大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祁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修缮项目,新建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推进大场医院二期扩建工程。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慢性病、多发病干预和疾病综合防治。完善传染病综合监控网络,提高传染病处置能力。建立梯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现家庭医生首诊、转诊,逐步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主线,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依托信息化,探索医疗服务和健康新模式,改善就医体验。全面推进创建国家卫生镇的各项工作,力争2022年通过国家卫生镇考核和暗访并命名。

 

第八章  建立多元共治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基层活力、增强基层社区服务功能,深化镇管社区模式,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完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构建便捷活力的社区交往空间,提高市民群众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全面夯实基层社区治理。不断完善镇管社区工作机制,努力把镇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管理资源完备、社区治理多元参与、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合理配置管理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优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8个“大客厅”公共客厅。建立健全以居民区党组织为领导,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驻镇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居民区治理架构,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用好“社区通”,完善“居民打钩”制度,建立以议事协商为重点的民主决策机制、自下而上的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形成机制,切实发挥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作用,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理顺社区共治基本规则流程,增强社区议事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夯实社区共治资源基础,有序拓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做实村民委员会自治职能,努力提升村民自治、自管、自我服务水平。深挖社区特色,总结经验做法,打造1-2个在全市有影响力的社区治理工作品牌,培养1-2位在全市有影响力的社区治理领军人物。完善居民展示出彩平台,挖掘和培养一批社区达人。建设10个具有大场特色、高质量的社区创新实践基地,因地制宜推进“微更新”等社区营造项目,为加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阵地。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深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建成一支素质更高、能力更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培养一批社区治理骨干人才。

全面深化智慧治理。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科技赋能与治理变革相互促进。逐步落实“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城运中心建设总目标,完善城运中心机制体制建设,继续推进“多格合一”工作,争取与更多管理力量的基本管理单元建立吻合的坐标系,充实管理、处置等一线力量并将力量下沉到网格,按实际需求开设政务微信账号,优化整体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基础感知端数量,智能充电桩、智能消防基本全覆盖;加强为老服务项目的用电、用水、开关门频次大数据分析,并逐步建设推广;依托地区实际发展情况,拓展丰富新场景,针对已建成场景,逐步落实闭环处置,并视有关数据处置情况开展初期分析研判,强化数据赋能实效。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提升高效联动处置能力,在案件来源从主动、被动发现的同时,探索自动发现案件的流转机制,完成案件从发现到处置的管理闭环,整体单位人口案件立案数及处置率高于相关考核要求,及时率达到95%以上,结案率达到100%。严格按照“双一百”要求(先行联系率100%,按时办结率100%),最大程度提高“12345市民热线”工单实际解决率、市民满意度,始终将提升市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作为工作努力方向。进一步加强应急联动队建设,提升快速响应、数据服务、主动预警的能力。

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不断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广泛推动志愿服务便利化参与、日常化开展,推动志愿者星级制度,提升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全镇活力楼组总数达到1000个。拓展社会组织发展领域,重点发展提供社区生活服务和满足文化、体育、教育需求等领域的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继续促进男女平等发展、儿童优先发展,注重女性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加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等。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统战工作。扎实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加大对社工的培养和发展力度,完善社工人才服务、管理、评估、使用长效机制,不断拓展社工人才的发展空间。

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把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摆在首位,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加强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预警、灾前准备和灾害应对。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预防治本,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健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无证照经营排摸,加大打击非法食品加工经营力度,努力实现全面消除无证照食品经营的现象。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和信息共享,提高消防安全能力。聚焦高层建筑、学校、医院、车站、危化品储存和生产运输等人流密集场所区域和环节,开展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整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治安形势平稳可控。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大对违法无证建筑、群租等现象的整治,形成常态长效管理。

促进人口优质均衡发展。认真落实“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和管理,聚焦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人口结构。坚持“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健全人口属地化管理长效机制,建立梯度化公共服务体系,创造条件让来沪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推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转型升级,继续发挥蒲公英青春健康俱乐部作用,争创市计生协会星级服务阵地,构建母婴友好型社区。

 

第九章  打造更具魅力的大场公共文化品牌

积极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大场文化活力和文化影响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推动大场公共文化品牌提质升级。

积极培育精神文明动力。完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功能要素,将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人心齐、勇探索、敢担当、求卓越”的大场精神充分结合,注重发挥各类典型模范的引领作用,强化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发挥以文化人、以文润镇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上海市文明镇、全国卫生镇创建工作,形成全民参与、同创共建的良好氛围,强化文明小区、文明村、文明单位的先进性和示范作用,注重社会责任和群众满意度的评价。到2025年,市级文明村、小区创建覆盖率达到25%以上。

着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挖大场“潜溪”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大场特色的文化产品,结合书画特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现大场的历史人文。不断提升“潜溪之约”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影响力,与市、区文化活动相结合,加强文化兴镇,品牌兴镇,探索潜溪文化、行知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强大公共文化功能,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的内涵与空间。

全面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效能。构建本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镇级文化服务资源配送中心,到2025年,实现四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100%全覆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打通文体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提升“活力潜溪”精品内涵,整合建立文体资源立体网络,融入社区美育、体育课程,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业化、精品化管理模式。做好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构建全民健身活动框架,更新8处健身苑点,完成镇属健身苑点更新全覆盖。大力实施“六个体育”工程建设,新增5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地面积,完成新建大场体育场,打造家门口的多元化体育运动舒适圈。

全力激发文化发展创新活力。推进建设一批文化功能性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带动力的文化龙头企业。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结合互动直播,加快VR/AR互动直播,加快技术应用,发展媒体融合、动画制作、艺术创意、电子竞技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运用。促进文化体育功能融合发展,运用市场化手段举办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促进体育旅游、运动休闲、电子竞技等新兴业态发展。

 

第十章  凝心聚力实现美好蓝图

围绕未来五年发展目标,聚焦美好蓝图的实现,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强人、财、物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更加成熟完善的规范制度,动员起全镇所有资源和力量,为推动大场新一轮转型发展而努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适应现代治理体系要求的政府服务管理模式,切实提高政府效能。不断推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全面统筹、协同推进,实现资源最佳组合、效率最大提升,有效破解更多“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研究制定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矛盾、营造公平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政策举措,为各项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法治保障。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公众参与机制,推进严格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府信息依法公开。切实增强市民法治观念,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手段促进转型、推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诚信环境,建设诚信大场。

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围绕科技创新、金融商贸、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充分发挥人才在全镇创新转型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鼓励科技成果处置、转化,强化以能力、业绩和社会贡献为主要标准的市场化人才评价导向。建设更加适宜创新创业的人才服务环境,为高层次科创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一条龙服务,试点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社区,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

强化规划引导和执行。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条各方,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规划编制、实施的全过程。围绕规划纲要目标,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解到年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明确每年重点推进事项。建立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集中力量保证重大项目推进建设。加强日常跟踪和阶段性评估,确保规划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结     语

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未来之路就在脚下。2025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曾经的“铁大场”将在我们的努力下展现全新的活力。我们要坚定信念、拼搏进取,用加速创新转型赢得更加繁荣的未来;用精益求精在快速变化的新时代中实现超越,用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行,在大场新一轮发展中续写新的绚丽篇章。

 

 


 

 

附件2、大场镇“十四五”期间市政道路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道路起止

1

塘祁路

南陈路-祁连山路

2

瑞祁路

塘祁路-含秋路

3

含秋路

厚福路-南陈路

4

工学路

环镇北路-走马塘路

5

走马塘路

大场路-祁连山路

6

丰皓路

大场路-祁连山路

7

祁真路

华瑞路-新开河

8

玉龙桥路

沪太路-沪太支路

9

守仁桥路

场中路-江场路

10

汇丰路

环镇北路-走马塘路

11

丰皓路

祁连山路-南陈路

12

连文路

连亮路-环镇南路

13

祁健路

环镇北路-走马塘路

14

祁康路

丰皓路-走马塘路

15

瑞丰路

环镇北路-走马塘路

16

界华路

场中路-少年村路

 


附件3、大场镇“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项目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基本情况

1

联东5#地块绿化

北至祁华路,南至规划住宅,西至鹅蛋浦河,东至华瑞路

2

联东2#地块绿化

北至锦秋路,南至E1-14B,西至E1-14A,东至沪太路

3

联东4#地块绿化

北至祁连花园,南至丰翔路,西至祁连欣苑,东至上大聚丰园

4

联东1#地块绿地(朗香公园)

北至部队基站,南至国际研发总部基地一期,西至沪太路,东至机场河

5

场中4#地块绿化

东至现状沪太支路,南至玉龙桥路(邻近现状走马塘),西至现状沪太路,北至沪太支路少年村路

6

场中1#地块绿化(南侧)

北至肉联厂,南至走马塘,西至K1-09,东至真北路

7

场中1#地块绿化(北侧)

北至肉联厂,南至走马塘,西至K1-09,东至真北路

8

场中7#地块绿化

东至机场部队用地,西至西弥浦河,南至炮兵部队用地,北至机场铁路

9

场中2#地块绿化

东至联建新村,西至清真食品厂,南至乾中集贸市场,北至走马塘

10

场中5#地块绿化

东至部队用地,西至沪太支路,南至走马塘和沪太支路1005弄,北至部队用地

11

玉龙湖

东至现状沪太支路,南至玉龙桥路(邻近现状走马塘),西至现状沪太路,北至沪太支路少年村路

 



  • 文件预览

  • 附件下载

  • 相关文章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