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URL:file:///home/user/Desktop/区科委主办件/区科委主办件/9D008主办单位答复.docx
九三学社宝山区委“关于加快推进宝山生物医药产业 ‘产医融合、科创转化’的建议”的政协提案(9D008号)已收悉,我委认真学习研究,并做以下答复。
区科委坚决贯彻区委、区政府战略部署,加快落实《宝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锚定创新药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应对复杂市场环境,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服务经济稳增长,产业发展稳中有进
按照市稳增长统计口径,2024年,我区22家生物医药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8.74亿元,同比增长2.8%(全市3.3%)。朝通过进入集采、开拓海外市场等积极举措,朝晖、汉缔同比增长超20%,黄海、埃尔顿、北昂同比增长超10%,是拉动产业整体增长的主力军。按照“行业法+重点企业法”统计口径,目前我区共有生物医药及合成生物规上企业70家,2024年,宝山生物医药及合成生物产业规模接近120亿元。
(二)优化产业布局,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从产业集群看,通过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3+2+N”细分赛道产业集群。“3”即依托复星诊断、索灵诊断、北昂医药、朝晖药业、惠永制药、信联药业、雄博精密、蒂螺维珍、同科林等企业,集聚形成体外诊断、化学药物、眼科视光3个10亿规模产业集群。“2”即依托速诚义齿、汉缔医疗、惠而顺、埃尔顿、英威思、爱尔博微视等企业,形成口腔器械、介入器械2个5亿规模产业集群。“N”即围绕艾博、蓝鹊、宝济、银诺、汉氏、优卡迪等企业,培育发展新型疫苗、重组药物、细胞治疗等N个亿元规模产业集群。
(三)聚焦关键环节,服务企业更加精准
一是助力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依托复星诊断、宝济药业分别组建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和合成生物(重组药物)创新联合体,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联合体围绕数智化生免分子实验室系统开发进行联合攻关,超高速免疫分析仪近期获批上市;合成生物(重组药物)创新联合体旨在解决制约重组蛋白药物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重组人透明质酸酶完成三期临床研究(全球第二家),完成上市申请。二是强化企业报证审评服务。联动市药监局,发挥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前沿触角作用,将服务范围扩展至医疗器械和药品研发,新增罗店、顾村等2个站点,提供前期指导和政策咨询,搭建市区与企业沟通平台,提高产品申报注册成功率。三是促进创新药械应用推广。组织区内医疗机构与医疗器械企业开展对接,推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入院应用。落实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出境联合监管机制及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和生产用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度。四是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推动成立宝山区生物医药产业联合会、上海宝山区东方自身免疫药物科技创新中心等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举办2024美兰湖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大会、宝山生物医药产业周、第16届上海生物医药投融资峰会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宝山生物医药品牌和影响力。
根据九三学社宝山区委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宝山生物医药产业 “产医融合、科创转化”的建议,我委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产业融合。
一是推动产学研医协同攻关。围绕创新药物、高端器械、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化与交大医学院、复旦药学院、上大医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等高校院所以及市级重点医疗机构合作,加快突破AI药物设计、高通量测序、基因编辑、药物递送、脑机接口等底层关键技术,推动药械产品管线临床验证。
二是促进临床创新成果转化。加强与瑞金、九院等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单位对接,强化项目挖掘与概念验证能力,推动开展技术与市场验证,结合宝山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基础,加快创新医疗器械和生物医用材料等临床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落实《关于加强本市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研究型医院建设,提升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
三是提升专业孵化效能。以“先投后股”为牵引,用好“咨募投服”联动机制,依托环上大、环复旦等大学科技园载体及共享实验空间,链接多维度人源化鼠药物评价平台、高端药物研发仪器平台、药物临床试验平台、药物中试及规模化平台等专业化公共技术平台,完善全链条孵化加速体系。
四是加快产品推广应用。会同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等相关单位,常态化开展生物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对接,制定宝山区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鼓励区内医疗机构向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加快创新药械产品在区内率先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