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将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建设成为宝山“人文城区”品牌基地的建议》已收悉。该提案立足宝山“人文城区”建设目标,针对民博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推动民博馆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区委宣传部胡宝国部长领衔推进,区文旅局会同区委宣传部认真研究,结合现有工作基础及未来规划,现答复如下:
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自2010年建成开放以来,积极对标我区“人文城区”建设,努力将场馆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与宝山转型发展的大方向互促共融。近年来,民博馆围绕非遗和对外文化交流开展了多项重点工作,成功承办“百年百艺·薪火相传”国家级非遗大展,先后培育了“新绘画”“水+墨”等展览学术品牌,推进社会大美育,打造“艺课堂”,依托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与50国139个艺术团合作,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自2023年以来,民博馆共举办39场展览,48场公教美育活动,累计吸引近60万人次。
然而,随着国际民间艺术节停办,民博馆面临品牌影响力减弱、展陈方式传统、与区域文旅资源联动不足等问题,亟须通过系统性升级实现转型。围绕民博馆提质升级,区委宣传部举办“时度效”论坛,以场馆主理人身份开展头脑风暴,重点建议从“找准定位、构建内容、找准路径、打造团队、提升服务”五个方面,推动场馆的提升发展。区文旅局也对标我区“人文城区”的建设目标,结合论坛成果,针对性地思考谋划了场馆的提升方向。
一、吸纳更多名家藏品,提升展览品质与影响力
系统推进民博馆馆藏资源的优化升级。一方面,将积极与区域内外的非遗传承人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渠道,同大来博物馆、粲雅轩茶具文化艺术馆等社会力量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合作,争取引入更多具有代表性、稀缺性,富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精品馆藏。重点扩充钟表手工艺文化、茶文化、陶瓷工艺等专题馆藏,优化展陈空间布局,提升场馆的专业度与吸引力。
另一方面,结合场馆一步的展项提升,强化科技赋能,进一步丰富常设展的叙事内涵,让观众通过互动装置的直观体验,实现展览“可看、可触、可感”的立体化传播目标。
二、依托馆藏魅力,进一步发挥场馆公共教育属性
基于围绕教育普及与产学研融合两条主线,系统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通过开发体验课程、研学研修和美育活动,打造“二十四节气传承华夏之美”等特色公教品牌,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趣味。同时,积极开展“非遗学子场馆行”实践教学,将馆藏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针对中小学生设计“小小传承人”美育计划,结合传统节日推出故事课堂、手工工作坊及民俗游园活动,形成贯穿全年龄段的非遗教育体系。积极引进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的非遗品牌剧目入驻,探索创设木偶非遗剧场,打造新的文化艺术传播基地。
持续深化与上海美术学院的战略合作,通过开设研修班、大师班培育专业人才,联合研发优质课程设计与展览策划,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学研协同机制,进一步发挥场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属性,实现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拓展合作渠道,寻求更多优质文化资源
努力开拓更多优质合作渠道。在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中,将充分聚焦场馆主题与内容活化,如构建沉浸式剧本杀等内容场景。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如运用AR技术、全息投影和元宇宙社区构建沉浸式展厅。推动场馆的空间再造,构建区域协同,如开发“民艺夜市”“非遗工坊”等互动活动,联动顾村公园和宝山寺等周边资源。同时,进一步在创新运营模式上做更多探索。与新媒体文化大V、民间收藏家等优质资源跨界合作,聚焦国漫、汉服等年轻层圈,打造沉浸式主题展览。下一步,还将试点文创开发,以场馆“中国结”IP为核心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内涵的文化品牌。
四、提升功能品质,策划打造与自身匹配的品牌活动
进一步深化民博馆与“樱花节”“邮轮文化旅游节”等全区重大活动的联动,打造“非遗+节庆”融合场景。今年,民博馆在樱花节期间策划推出“樱花主题展”;推动工笔画鸟装饰技艺的活态传承,推出“彼·此”万芾师生工笔画作品展;今年9月,民博馆将联合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展示区域非遗保护成果,重点策划推出“万物之色·民艺新生——第六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非遗双年展”未来落户民博馆。
未来,我们将持续围绕将民博馆建设成为宝山区“人文城区”品牌基地的目标,坚持公益性文化服务属性,深化文化品牌建设,推动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一是努力夯实场馆的阵地功能建设,聚焦非遗主线,推动民博馆建设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非遗场馆。二是要深化对外文化交流,逐步将场馆打造成为集民间艺术、品牌节庆、展览研培等于一体的国际手工作坊。三是策划推出贯穿全年度、全时段的N场特色文化活动。我们相信,在多方协同努力下,民博馆必将成为“人文城区”建设的亮丽名片,为宝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文化支撑。
感谢您对宝山文化事业的深切关注与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