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侠代表:
您好!您在宝山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关于1号线通河新村站一号及二号出入口长期存在非机动车及共享单车堆积停放现象的建议》已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宝山区现建成通车的轨道线路共5条,涉及地铁1号线、3号线、7号线、15号线、18号线,34个交通枢纽站点,辐射周边11个街镇。
地铁1号线通河新村站有4个出入口,其中,一号及二号出入口位于共和新路东侧,属于张庙街道管辖区域、三号及四号出入口位于共和新路西侧属于庙行镇管辖区域。站点预留非机动车停放空间不充足,非机动车停车位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量往往超出规划容量,造成停放秩序混乱。对此,区城管执法局会同相关职责部门以及张庙街道、庙行镇,“条块”互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停放治理工作。
二、主要做法
针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综合治理实际,局分管领导、属地街镇先后多次赴站点区域开展实地踏勘,深入调研症结问题,找准治理“切口”,量身定制治理策略,通过资源优化、宣传引导、动态管理等多元化措施,逐步提升管控成效。
(一)建立沟通机制。一是聚合管理、清运(作业)、执法等部门综合力量,通过信息互通、专题会议等形式,强化协同联动,共同推进重点区域共享单车无序停放综合治理;二是强化共享单车公司、街镇第三方管理公司工作合力,通过共享单车治理沟通群,形成巡查、发现、派单、处置、反馈“五步”闭环处置工作机制,提升早晚高峰时段共享单车清运力度。
(二)优化补位管理。根据轨交站点实际,通过物理隔离设置、分类停放管理、张贴引导标识以及增派管理力量等方式,不断优化管理措施。一是通河新村站点三号及四号出入口处,采用隔离围栏,引导标识设置,对非机动车社会车辆、共享单车停放区域实施分类管理;二是通河新村站点一号及二号出入口处,采取停车划线方式,明确停放区域,引导市民规范停放。三是聚焦上下班等交通高峰时段,非机动车停放出现潮汐式拥挤现象,加派第三方辅助管理力量,实施现场疏导管控、停放秩序引导。
(三)注重以点带面。近年来,结合“美丽城区”建设,各街镇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导向,积极探索“一站一策”综合治理路径,有效提升轨交站点环境面貌,以轨交一号线富锦路站为例,在综合治理过程中,针对非机动车停放需求激增现状,通过空间挖潜与设施优化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整合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实现非机动车停放容量的提升。通河新村站治理中,张庙街道、庙行镇制定针对性治理方案,确保工作长期有效推进。
三、下步打算
尽管持续开展非机动车无序停放专项整治,但随着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需求持续增长,现有非机动车车位供给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在延续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结合不同点位实际,从优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布局、应用电子围栏技术实施对共享单车停放智能管控,构建管理主体多元化突破单一部门管理局限等,逐步推进轨交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治理工作。
书面建议中,您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给予我们很大帮助,我局将一以贯之持续抓好落实。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城管执法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