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_规划计划_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宝山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信息来源: 区应急局 发布时间 2021-12-06
【字号
  • 所属类目: 规划计划
  •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 体       裁: 其他
  • 发布日期: 2021-12-06
  • 发文字号:
  • 发文日期: 2021-11-30
  •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 机构名称: 区应急局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开局起步的重要五年,也是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关键时期。应急管理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使命。增强城市安全韧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科学救援减轻损害、高效实施恢复重建,需要做好前瞻性布局谋划工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上海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中的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围绕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两大类事件开展,不涵盖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方面的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宝山区围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不断优化城市运行安全及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城市运行安全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城市整体运行安全态势平稳,共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69起、死亡72人,较“十二五”期间同比下降15.8%、27.3%。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12(“十三五”平均值)、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2.07(“十三五”平均值),同比“十二五”平均值分别下降50%、14.1%;火灾总量2441起,同比下降37.7%,火灾亡人数19人、受伤人数9人,同比分别下降32.1%、60%。共发生道路交通死亡事故304起、死亡309人,同比均下降37.3%。

1.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修订并出台了《宝山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工规定》《宝山区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宝山区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审议制度》等文件制度,有力督促了属地、部门、企业三方履职尽责。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开展企业主体责任“五落实五到位”专项检查,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严格实施区级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安全高风险管控制度、事故警示教育制度、专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点企业责任签约制度、“黑名单”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推动重点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申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实施安全生产告知制,每年年初修订并印发2万余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告知书》至各生产经营单位。

2.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宝山区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完成职能划转的初步目标。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职能由区应急局和区水务局共同承担,组建联合防汛办,整合相关部门抢险物资、抢险队伍等资源,落实《安全生产应急条例》和防汛值班要求,开展应急值班值守、灾害事故预防预警、信息汇总报送和综合处置协调等工作。区应急局与区应急办、区民防办、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绿化市容局、区规划资源局及区卫健委的职能划转工作顺利完成。

3.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得到加强。制订《宝山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危化品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持证上岗、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加油(气)站、重大危险源等专项检查。加强对全区约400个在监工地的安全监管,开展在建工程项目安全质量三级巡查。全面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高层建筑、电气火灾、电动自行车、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防安全检查。集中开展渣土运输车辆违法整治行动,严整大型货运车辆恶意超载超限等交通违法行为,每年加强对市级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治理。全面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冬季锅炉、简易升降机、钢铁制造及物流仓储行业起重机和场内车辆专项治理,实施大型游乐设施全覆盖检查。

4.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有效。强化防汛防台机制建设,制订和建立了《宝山区防汛工作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办法》《宝山区防汛防台预警管理试行办法》《汛期临险人员安全转移办法(试行)军地联动抢险工作方案》《宝山区防汛防台预警信号管理试行办法》《区管水利设施应急抢险修复工程管理办法》《防汛泵车调度管理办法》、“树线矛盾”专项管控、汛中次生灾害管控等机制。积极开展防汛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不断完善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完成6座水闸维修改造,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强化强排能力建设。全力做好防汛应急工作,汛期各级防汛部门加强值班值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根据防汛防台应急响应要求,及时启动防汛应急预案,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开展防汛应急抢险工作,保障了汛期的安全。

5.安全风险系统防范成效显著。源头治理卓有成效,严格实施经济发展区域统筹,严防低端落后业态、劣势产业项目进入宝山。加快低端产业清理调整,推动落后产能行业企业、重点控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重大危险源企业等关停调整。购买服务不断规范,出台《关于加强安全生产聘用第三方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名录库,逐步在危化、金属冶金、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物流仓储等重点行业领域实施第三方监管。应急演练深入实践,健全优化各项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开展燃气、危化品等专项应急演练,推动应急救援政企衔接。认真做好居民逃生演练、老旧小区消防演习及微型消防站队员培训等消防实事项目。文化培育手段丰富,强化安全生产“七进”宣传教育,开展“以案说安”主题教育,通过政府“送课上门”的方式深入企业开展安全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共培训5万余人次。

二、发展趋势

2.1发展机遇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防范化解城市重大风险和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放在突出位置。

2.发展环境相对有利

“十四五”期间,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大突破期,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融合,宝山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软”件、“硬”件层面上将有较好前景。

3.可用资源更加集聚

“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安全投入不断加大,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有利于降低整体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2.2发展挑战

1.自然灾害影响加剧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宝山面临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明显,洪涝、台风、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等灾害风险将进一步加剧,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不断增加,防灾减灾救灾压力持续加大。

2.风险要素日趋复杂

随着“十四五”期间城市各类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宝山区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口结构、职住形态、交通状况等有较大的变化,各类安全隐患风险可能增多,防灾减灾风险载体变化将更为复杂。

3.安全需求不断攀升

近年来,随着市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各类突发事件更加关注,对城市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对生产生活上的安全需求不断攀升,对政府尽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履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提出更高要求。

4.应急能力有待提高

面向“十四五”,宝山区应急管理的总体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不适应,应急管理体系依然存在条块分割、信息不畅、资源分散、协调较难等问题。应急指挥机制、救援力量体系化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完善。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动态感知和监测预警能力有限,重点领域全生命周期管理尚未实现,智能化手段应用不够丰富,市场化机制运用尚不充分。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推进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为主战略,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固保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事故灾害处置能力,全面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守牢城市安全底线,为推进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一是以系统治理为路径。进一步围绕体系健全、责任压实、隐患治理、应急处置、宣传教育、群防群治、科技赋能、队伍建设、基础保障等开展工作,抓住重点、精准施策。

二是以依法治理为准绳。进一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系统梳理、制订、修订应急管理制度规范,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

三是以综合治理为牵引。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行业监管、综合监管、专业监管力度,建立社会化风险防范机制,打造城区安全共同体,构建上下贯通、条块联动的综合治理体系。

四是以源头治理为抓手。突出源头治理,强化隐患追溯,始终紧盯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单位场所,抓牢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源头因素,加强源头施策,提升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五是以科学治理为支撑。突出科学治理,主动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以信息化、智能化推进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建设。

四、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4.1发展目标

以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建设为主线,到2025年,建成权责一致、专常兼备、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全区应急能力大幅提高,三级应急管理体系高效运作,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安全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坚决遏制,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切实保障打响“科创宝山”品牌、构筑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一是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完整、指挥运行有序、工作体系健全、监管责任清晰、制度体系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队伍、能力建设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安全生产责任不断压实。全面落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安全管理机制完善,专业监管与执法力量配备到位,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突出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重大隐患存量和隐患增量逐步减少。

三是综合救援能力持续增强。消防基础设施完善,消防装备器材完备可靠,火灾防控体系健全,火灾形势总体平稳可控。力争形成“以消防救援为主力、专业救援为协同、企业救援为补充、社会力量同响应”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四是防灾减灾水平有效提升。事前预防可靠、隐患排查到位、物资准备充足、预警体系高效;事中信息精准、动态评估准确、组织指挥有序、应急救援有力;事后总结到位、恢复重建科学。除高强度地震等不可抗拒因素外,常见自然灾害不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城区大面积受灾瘫痪。

五是应急管理基础全面夯实。城区安全与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健全、装备保障到位、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深入,值守指挥有力、预案动态更新、培训演练有效、队伍建设规范,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全面有力保障。

 

 

 

4.2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属性

“十四五”目标值(2025)

1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

约束

0.019

2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10万人

约束

1.8

3

年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

人/10万人

约束

0.22

4

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库

约束

1

5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预期

23

6

全区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

m2/人

约束

>0.77

7

全区中小学安全教育覆盖率

%

约束

100

8

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消防科普综合示范点

预期

1

五、主要任务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及风险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六大体系、防控六大领域、强化六大能力,全力推进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功能突出、创新生态优良的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顺利实现。

5.1健全完善管理体系

1.健全管理组织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立体化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推进区、街镇(园区)、居村的应急管理工作有机衔接和纵向贯通,规范“大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协调联动的工作体制。夯实基层组织。结合街镇体制改革、网格化统筹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数字化转型等创新发展要求,在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强化队伍、减负增能等方面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建设,推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确保基层应急力量充足、保障到位、反应灵敏。

2.完善依法治理体系

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应急救援综合协调的统筹作用,完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协调、联动保障、灾后救助等工作机制,做到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军地协同、运转顺畅、处置高效。强化规范执法。推动透明执法,实现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个”100%。推进精准执法,实行分类分级监管,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依法公开行政处罚信息。提升执法效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移动执法终端、电子案卷等手段提高执法效能,改善现场执法、调查取证、应急处置等监管执法装备,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逐步提高具备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在监管人员中的占比。

3.压实安全责任体系

优化部门监管责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区应急管理委员会、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区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及街镇园区“四类清单”,提升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属地监管协同治理能效。夯实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区安委会(安委办)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作用。每两年组织开展一轮安全生产工作巡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履职评定挂钩。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广“企业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记分制度”,严格高危行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推动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2021年底前纳入全市“一张网”管理。督导企业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闭环工作制度。

4.搭建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业务培训。依托市区两级及“外脑”等教学资源,加强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应急管理专业化培训规律研究,培育学习氛围,强化精准定位,通过“2+X”培训班、“远程视频”、“空中课堂”、实战模拟等方式,开展各级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将相关业务培训内容纳入干部培训体系。营造专业人才干事创业良好环境。针对目前应急救援、危化品处置等专业领域人员紧缺的问题,健全完善应急专家库,为安全防范、科学决策、高效处置提供支持。

5.构建社会共治体系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推进“保险+服务”监管方式,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巨灾保险、社区安全保险等基于保险的社会化风险管控机制,在重点行业领域试点购买重大安全事件公众责任险。2021年底前,鼓励一批粉尘涉爆、涉氨制冷等重点领域企业投保;2022年底前,对承保责险的保险机构开展事故预防服务情况在线监测并实施第三方评估。用好第三方专业力量。健全完善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考评标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对区域内危险性较高的危险化学品、涉氨制冷、金属加工、仓储物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行业重点企业实施第三方监管。加强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和上海市安全发展示范街镇建设,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2021年,组织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2022年底前,全区达到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指标要求。加强满15年的住宅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工作,加快智慧电梯项目建设。在“社区板报”“微信公众号”“社区通”“流动小喇叭”等形式宣传基础上,探索建立社区的预警发布系统。完善城市运行安全举报平台、举报奖励制度,优化简化奖励程序,鼓励公众通过“12350”安全投诉举报热线、“96119”消防举报热线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举报安全事故隐患和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6.培育安全文化体系

丰富宣传手段。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推动本区中小学安全教育覆盖率达到100%。深化开展“以案说安”主题教育,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增强宣传效果,强化典型事故教训和安全知识技能宣传,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和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能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数字屏媒、短视频平台、手机APP等新媒体以及“5·12”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消防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公益宣传,普及各类安全知识。

5.2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加强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建设工程、转型区域等领域、区域的安全管理,着力防范化解城市运行重大风险。

1.自然灾害

强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灾情研判与预警能力,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机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整治行动,强化风险源监测。严格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及人员密集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对重要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抗震设防专项论证。对区域内电力、燃气、通信、水务等涉及城市运行安全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强化管理,对接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区域内相关基础设施韧性建设。加快推进危房除险改造,提升房屋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地下空间使用安全管理,推进“智慧民防”建设。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消水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骨干河道综合整治疏浚工程以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推进河道轮疏。实施易积水点改造工程,提高区域排水能力。启动排水系统初雨调蓄池建设,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完善区域内污水管网建设,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应急避难场所。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区、街镇(园区)、居村、居民小区四级灾害信息队伍,确保全区每个居民小区、村民小组有1名灾害信息员,做到有制度、有培训、有装备、有保障。

2.危险化学品

贯彻国家、上海市关于危险化学品治理的统筹部署,严格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总量控制,科学合理布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自动化控制,实现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提高危险化学品产业本质安全度。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严格落实每日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制度。加强涉危化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双重预防工作,提升特定行业安全管理能力。强化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考核,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推进涉氨制冷企业冷媒改造,督促列入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范围的企业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2022年底前,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自动化系统装备投用率达到100%、涉及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率达到100%、化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等考核达标率100%,具有化工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达到在职人员的75%以上,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足和城镇人口密集区的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如期完成。

3.消防安全

进一步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按照“先急后缓”原则,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推进老旧小区“一区一策”治理。将城市停车场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内容,优化停车资源使用管理,合理利用空间规划建设停车位,确保消防车通道畅通。到2025年,全面打通消防生命通道。推进消防实事项目落地,完成218个老旧住宅小区老旧电气线路改造、增设消防设施;对全区高层小区加装消防物联网系统并联入区消防支队指挥平台,强力推进建设“三合一”安全感知系统和电动车禁入电梯管控系统,逐步改善居民小区消防安全硬件环境,全面提升居民小区和隐患突出场所抗御火灾的综合能力。集中整治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企业、厂房仓库以及老旧小区、“三合一”场所、农村自建出租房、电动自行车、新材料新业态等场所领域的消防安全突出风险隐患,到2022年,重大消防安全风险明显减少。推动完善本区基层消防安全综合治理运作机制,全面建立以属地管理为主体、一网统管为基础、部门监管为支撑的整体性基层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模式,将住宅小区、农村自建出租房、沿街商铺等易导致小火亡人、火势易造成蔓延扩大的突出火灾类型纳入城运中心网格化防火巡查检查范围,将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堵塞占用消防通道、埋压圈占遮挡消防设施、违规使用液化气钢瓶、违章搭建以及采用可燃材料搭建临时建筑等隐患问题作为日常巡查检查内容,实现火灾风险“早排查、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工作目的。

4.交通安全

推进道路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非法营运,严查“三超一疲劳”,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对超载货运车精准用警、精准拦截、精准查处,实现“传统形态管理”向“数据精准管理”转变。加强交通事故隐患点位综合治理,推动全区事故多发的60条市政道路及公共道路安全设施改造升级。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充分利用交通大数据,从驾驶人、车辆、企业、时段等维度实现风险隐患有效清零,将动态仿真、AI算法等技术切实融入本区交通安全管理的业务流程。推进全区动态无感知称重系统建设,加强团雾等气候环境监测预警。到2022年基本消除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等违法违规突出问题,对本区“两客一危”、重型货车等客、货运车辆全部实施相关技术监管手段,对具备建设条件的贯穿居民聚集区的高等级道路建设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设施,市民对交通出行的安全感和交通环境的满意度实现持续提升。

5.建设工程

规范建筑市场经营行为,严格建设工程承发包管理。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严厉打击违法分包、转包工程、未报先建、违规压缩工期等严重违法施工行为,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加大曝光力度。加强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管网、修缮工程、拆房工程、建筑物外立面整治工程中的风险防控,推广施工安全标准化。加大社会投资类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力度。加强限额以下小型建设工程等项目安全监督管理,明确监管责任界限,消除管理盲区。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严格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深入排查高处作业、临时用电、有限空间作业、深基坑、脚手架、高支模、塔吊、施工升降机、流动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作业中存在的事故隐患,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6.转型区域

坚守安全底线,聚焦南大、吴淞、蕰藻浜沿线等重点转型区域,按照“条块联动、街镇联手、政企联治”加强安全监管和整治力度。注重源头重治。针对吴淞部分企业无序管理出租土地、厂房引发的“五违”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强化日常巡查管控,巩固整治成果,全面遏制隐患反弹回潮。助力蕰藻浜沿线老厂房、旧堆场转型,推动实现蕰藻浜“还水于民、还岸于民、还绿于民”目标。注重拆后管控。加强源头管理,防止低端和违规业态进入。对南大已动迁地块实施封闭式管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引发安全事故。加强对南大、吴淞在建工程、在建项目的动态监管,防止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发生。做好应急准备,指导各建设单位加强建设高峰期的农民工管理。

5.3加强核心能力建设

加强常态化风险防控能力与非常态化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培育恢复重建能力,强化城市安全韧性。

1.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常态化风险防控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推进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各领域风险评估评价标准,梳理排查重点行业领域高风险等级危险源和危险区域,加强重大安全风险源头管控,着力解决风险防控“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突出问题。完善安全隐患暗访机制,隐患挂牌督办机制,探索建立常态长效的隐患排查、报告、通报、暗查暗访、考核和约谈警示等制度,严格落实行刑衔接制度。加强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报告、监控、治理、销账的闭环管理,加强行业特征、经济规模与常见隐患之间的关联分析,进行精准推送服务,督促企业按照责任、经费、措施、时限、预案“五落实”的要求进行隐患闭环管理,始终把城市运行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以内。

2.加强应急指挥能力建设

提升应急指挥能效。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机制,规范区应急总指挥部和各专项指挥部设置,明确总指挥部和专项指挥部领导组成及其工作职责。建设以区城运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系统,发挥各街镇园区城运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形成贯通全区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加强资源整合,建立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统筹协调救援力量应急处置。强化指挥通讯保障。配备专业应急指挥车辆,加强视频会商、全数据传输链、800M电台、移动单兵等通讯系统的融合集成,构建全域覆盖、全面融合、全程贯通的应急通信网,强化区应急总指挥部、专项指挥部对现场救援处置的远程指挥能力,确保指挥系统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扁平高效、安全可靠。

3.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完善应急救援力量的系统性。建立健全以消防综合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民兵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支撑、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积极探索加强军地应急力量和资源共享共建共用,强化民兵队伍在应急救援体系中的突击作用。强化联训联演机制。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聚焦典型事故事件制订联训计划和联演方案,共享培训和训练资源。坚持平战结合,随机导入突发状况,组织队伍开展交叉观摩、联合演练等活动。加强联训联演组织工作,加大应急演练经费、物资、装备投入力度,提升实战处突能力。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在石油天然气管线、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地下空间、交通运输、城市综合体等领域,做强分类别、分区域、分灾种的专兼职一线救援队伍。

4.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应急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街镇(园区)应急管理“六有”(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标准化建设,扎实开展居村应急工作站“三有”(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标准化建设。强化应急物资装备保障。推动完善区、街镇(园区)和居村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形成协议储备、信息储备、实物储备等多种储备形式为一体的综合保障机制。加强应急交通保障能力建设。合理新建或增设救援站点,强化应急救援交通运输能力建设,确保救援力量及时、快速到达。加强应急能源保障能力建设。对重点区域在极端条件下的能源供应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应急设施、避难场所、应急场景下的能源安全,探索建立分布式“应急能源系统”,提升应急状态下快速能源供应能力。加强应急医疗保障能力建设。结合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容量规模、转换条件等因素,评估选择可转换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的大型公共设施,并提升能快速转换为医疗救治场所的能力。

5.培育灾后恢复重建能力

健全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规范。完善灾情核查、损失评估、救灾捐赠、灾害救助等制度,健全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和救灾物资征用、补偿、运输及租赁保障机制,优化自然灾害救助金融支持和财政扶持政策。完善灾害恢复重建分级管理机制。根据救灾响应等级,进行分级管理,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将恢复重建转化为群众居住条件改善、产业升级、设施提档、服务提升过程。提升灾后受损公共设施修复能力。研究受灾地区物资、人力、技术支持方案,确保灾情发生后尽快恢复城区正常秩序。

6.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城市运行风险感知、认知和处置三大能力。以预警智能化、风险数字化、现场可视化、指挥扁平化为目标,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整合全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推进城市运行风险管控要素、对象、过程全息全景呈现,强化灾害事故信息资源汇集共享、风险预警研判、应急指挥调度、响应处置救援能力。

六、重点项目

6.1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二期)建设

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充分利用物联感知、知识图谱、应急大数据、GI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力和丰富手段,准确识别和应对数字时代对应急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建设应急业务综合管理、城市风险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联动指挥等应用场景,构建以人为本,全灾种、全流程、全方位、全社会的宝山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在应急业务综合管理方面,依托区大数据中心数据中台,推进应急值守智能化、应急预案结构化、应急演练常态化、隐患治理标准化,实现市、区、街镇(园区)三级应急综合管理数据互联互通。建设“安全生产监管驾驶舱”应用场景,强化“短板分析”功能,通过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智能化发现企业安全生产的短板漏洞和风险隐患。聚焦预警、接报、会商、研判、响应、资源调度、转移避险等应急处置全流程,实现雨雪冰冻灾害事前、事中、事后的智能化闭环处置。在城市风险监测预警方面,对接城市生命线、大客流、气象、交通等城市运行安全预警信息,创新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探索跨行业、跨区域系统性的风险动态监测,实现预警接收、预警分析、预警发布、预警响应等业务功能,并通过智能化预警分级模型,对区域内的预警信息进行智能分级和智能响应,最终实现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的转变,有效构建管控有力的风险治理长效工作机制。在突发事件联动指挥方面,围绕“一网统管”数据汇聚、系统集成、联勤联动、共享开放的要求,依托市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完善本区应对突发事件联动指挥平台,实现应急指挥体系一键建群、应急指令一键下达、周边应急资源一键调度、周边应急队伍一键指挥、周边视频一键调阅等功能。进一步梳理街镇(园区)应急管理要素,建设街镇(园区)突发事件联动指挥分平台,从而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应急指挥体系。

6.2消防救援站建设和训战效能提升

强化消防公共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新建长江路(特勤消防站)和石太路(一级消防站)2个消防站。同时,将老旧消防站纳入区政府大修改造项目库,适时开展消防站修缮工程,力争2025年底全区公共消防站数量达到16座,基本满足15分钟消防救援响应时间。

优化专业装备设施保障。新增及更新云梯车、压缩空气泡沫车、大跨距消防车、特种装备运输车等车辆。推进天然水源消防取水点建设,出台天然水源消防取水点设置地方标准。借力“智慧水务”工程,逐年推动智慧消火栓建设和实战应用,力争市政消火栓智慧化率达到95%。完成高层、大型综合体、地下空间等信号盲区的消防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消防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健全完善消防应急通信体系。配齐消防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增强应急通信保障业务能力,按标配齐应急通信保障车辆和装备。

改建消防训练设施。根据辖区灭火救援实际,逐步增建灭火救援基础科目实战训练设施,友谊站、战勤保障站增设支队级烟热训练室,已建消防救援站增建训练塔防盗门(窗)破拆训练设施,罗泾和罗南消防救援站增建高空绳索救援训练设施,宝山和顾村消防救援站增建竖井坑道救援训练设施。

6.3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按照国家统一安排,于2022年底前,完成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等普查,全面摸清灾害风险安全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我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并建立全区安全隐患基础数据库、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为全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2025年前,完成重点风险的整治。

6.4城市安全风险评估

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基础之上,每3年开展1次城市安全风险综合评估。对危险化学品、粉尘涉爆、液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和高温熔融金属作业企业等,对重大工程、新改扩建工程、小型工程、房屋修缮工程等,对老旧小区、大跨度厂房仓库、冷链物流、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三合一”场所、农村自建出租房和电动自行车违规使用等存在突出消防安全风险的领域,对道路交通、水路交通等交通安全风险,对燃气等城市“生命线”等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评估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划分风险控制责任等,形成评估报告。分级分类登记城市安全风险源,确定安全风险等级,绘制“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6.5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街镇)建设

对照《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全面落实《宝山区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工作措施》要求,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示范街镇建设,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应急救援等五大方面推动完善城市安全各项工作,提升城市运行安全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打造安全城区。按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体系6个一级项、16个二级项、47个三级项进行对照检查和预评估,针对差距项逐项实施整改。2021年组织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2022年我区达到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指标要求;2025年底前,各街镇(园区)均达到上海市安全发展示范街镇评价指标要求。力争每年成功创建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每年对已命名社区按不少于30%的比例开展动态管理抽查,3年完成全覆盖,2025年进行1次复评考核工作。

6.6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区、街镇(园区)、居村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成区应急物资保障库,建设居村委应急物资储备点,实现每个居村委会配备一个应急物资储备点。在市应急管理部门统一储备、调配救灾物资的情况下,根据本区常见灾害特点和应急预案要求,合理配备应急物资。构建应急物资综合储备、专业储备、社会储备和家庭储备格局,健全实物储备、委托代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和物资品种信息储备方式。坚持平战结合,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动态平衡。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应急物资储备,研究分析本区企业物资储备销售特点,探索协议储备、企业代储、产能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将政府物资储备与企业、商业以及家庭储备有机结合,将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逐步构建多元、完整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应急救灾物资社会化储备的新模式。

七、保障措施

7.1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加大宝山区应急管理委员会、自然灾害防治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他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及协同推进,研究解决跨部门、跨行业的规划项目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制订规划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并逐项逐级分解落实,确定工作时序和重点,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进度,推动规划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加强规划衔接,将主要任务和建设项目纳入宝山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部门、各街镇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7.2加大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投资环境,促进应急管理优势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发挥公共财政对应急管理的杠杆作用,将应急管理规划需要的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重点支持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相关工作,加大金融、税收、保险等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生产经营单位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督促企业依法加大安全投入,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7.3强化监督评估

发挥人大、政协、媒体和各种社会组织在安全生产中的监督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订完善规划目标评价与过程监测相结合的评估及考核方法、制度和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一致、任务统一、工程同步、政策配套。对规划内容、发展目标、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责任跟踪,将目标指标纳入各部门、各街镇经济社会发展及安全责任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范畴,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及激励制度,对规划进展情况实施常态化考核,保障规划顺利执行。


  • 文件预览

  • 附件下载

  • 相关文章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