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_规划计划_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宝山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信息来源: 区体育局 发布时间 2021-12-31
【字号
  • 所属类目: 规划计划
  •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 体       裁: 其他
  • 发布日期: 2021-12-31
  • 发文字号:
  • 发文日期: 2021-12-31
  •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 机构名称: 区体育局

 

 

 

 

 

 

 

宝山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宝山区体育

202112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是丰富城市文化、提振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质、促进城市交流、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是落实“人民城市”理念、促进人民健康,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发展是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宝山“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宝山转型融合创新、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根据《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全民健身取得新发展

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宝山建设,全民健身发展水平稳健提升。截止到“十三五”期末,累计建成社区益智健身苑点946个、各类市民球场103、各类市民健身步道275、区级和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1个、市民游泳池7个、百姓健身房8个,全区体育场地设施总面积达460万平方米左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平方米左右,体育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创新举办2019宝山区第四届运动会,2大组别、4大系列、6大类别、1540场各类赛事、685863人(次)市民参与,创下“办赛主体最丰富、赛事种类最全、组织发动最广、参赛人数最多”的赛会新记录。青少年、职工、老年人、妇女、农民、军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惠及广大市民,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本区常住人口比例达2.15‰,每万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超过23.7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45.85%,市民体质达标率保持在96% 以上,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生活圈”覆盖率达到100 %

(二)青少年体育获得新佳绩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全区青少年注册运动员达1980人。“十三五”期间,宝山籍成年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累计获得62金、30银、23铜,涌现出许昕、吴佳欣、徐天宇、王雪毅、袁茹蓓、陈昊聪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宝山培养输送的31名运动员代表上海参加了十三届全运会乒乓球、击剑、帆船、射箭、手球等10个项目比赛,获3金、2银、1铜,22人次获前八名,是宝山参加全运会人数最多、金牌数最多的一届;尤其以许昕、尚坤、赵子豪为代表组成的乒乓球男团奋力拼搏,时隔52年再夺男团冠军,为上海体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十六届市运会上,宝山体育代表团获得59.5枚金牌、34.5枚银牌、42枚铜牌“奥全青”突出贡献奖全市第三、十项重点项目奖牌奖全市第七、重点项目团体总分奖全市第七、团体成绩全市第八。

(三)体育产业迈出新步伐

加快培育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纳入区产业创新发展扶持引导政策截止“十三五”期末,全区体育产业机构达1000户、其中18户企业列入全市体育企业500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11亿元左右,分别是2015年的2.1倍和1.5倍。扶持举办一批品牌竞演及体育产业活动落地举办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赛事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消费特征明显、产业生态集聚的体育产业创新载体,高境镇“三邻桥”成功入选全国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成功创建宝山体育中心、智慧湾、中成智谷、顾村公园等一批“上海市四星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成功获评上海市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午间一小时飞镖巡回赛”成功获评上海市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公益体彩五年累计销售约13亿元、募集区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逾0.7亿元。

(四)体育改革实现新突破

探索“预警发布、行业指引、下沉服务、上门备案、现场指导”等体育行业服务新机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帮助体育行业企业复工复产复市。推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云配送”、青少年体育项目“云办训”、全民体育健身“云赛事”、体育产业机构“云服务”等创新举措,呼应市民“宅家健身”需要、增强全民健身服务、促进市民健康素养、激励振奋战疫信心。推进“体育+”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园区、企业、直播平台、新闻媒体等多元参与机制,举办“宝山体育消费周”、体育直播带货等活动,丰富体育服务供给、扩大体育消费。深化宝山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多元化经营、社会化发展”,逐步打造成区域性全民健身聚集地、高品质赛事汇聚地。探索市民球场等公共健身设施智能化“二次改造”和“建设、管理、营运”分离改革,提升开放管理效能。稳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普及、推广、提升体育运动素养

(五)体育内涵呈现新提升

积极挖掘体育文化内涵,生动诠释体育精神,弘扬体育文化正能量,塑造健康、乐观、向上的体育文化观,促进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持续打造“宝山篮球城”,设立篮球历史文化展,普及推广篮球运动和篮球文化。加强对武术、气功、体育养生等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积极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和地域特色传统体育,接续体育发展的文化印记。深化与五星体育等专业媒体合作,开设宝山体育微信公众号,加强体育文化阵地宣传,凝铸精神信仰、传递时代力量、弘扬使命担当。举办宝山体育回顾展、历届奥运吉祥物展、上海宝山大华女篮新赛季出征、女篮队员进校园(社区)、基层体校开放日、“冠军面对面”等体育文化系列活动,弘扬“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中华体育精神。

二、机遇与挑战

体育发展水平成为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育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相继上升到国家战略,体育的全民关注度、参与度、需求度全面加速提升。上海制订了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宝山成为构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一核两带多点”空间体系、“一城一都四中心”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节点之一。本区明确了“科创中心主阵地、全球城市主城区”的任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市民健身需求更趋旺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体育强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十四五”时期,宝山体育站在新时代新的发展起点之上,发展责任重大,发展前景广阔。

在认识到机遇的同时,更需要正视挑战,宝山在体育设施完善程度、体教融合深化程度、体育产业繁荣程度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有着较大突破和提升的空间体育场地优势在逐渐缩小体育设施供给不均衡,相当部分街镇(园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远低于全区水平;结构比较单一,体育场地设施网络的整体能级不高、服务力不强;服务市民“体育生活化”的设施运管效能体现不充分、不完备,亟待资源整合、科技赋能、深化改革创新。青少年体育项目优势挑战严峻乒乓球等奥运夺金项目后备人才基数与梯队建设的领先优势被快速追赶,“一条龙”业训体系等创新育才机制拓展难度增大;篮球、击剑、手球、冰雪、水上运动等优势项目和新兴项目的领军人物、优秀人才、优秀教练团队等亟待增强;体教深度融合、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选拔培育优秀体育竞技人才并重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领域的改革正待深化,多元参与、协同创新、配套细化等迫在眉睫。体育产业突破发展的基础较弱市场主体发不充分、企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经济动能展现不强,整体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差距明显;作为产业集聚重要功能载体的品牌竞演赛事,在赛事体系、品牌显现、消费拉动、综合效益等方面亟待提升;体育消费理念相对滞后,高质量、多样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分、不丰富,体育消费的市场培育、要素引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等相互掣肘、交织叠加,整体协同突破力度亟待加大。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要求,深刻把握体育在宝山实施“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主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中的定位,始终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个根本方针,牢固树立市民满意的理念、开放共享的理念、协调发展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理念;持续推动政府、社会、市场、民众相结合,体育健身与人民健康相结合,弘扬体育精神与坚定文化自信相结合,彰显体育活力与激发经济动能相结合;不断加快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转变,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与宝山“科创中心主阵地、全球城市主城区”相适应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活力彰显的体育强区创新发展新路径,助力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人民城市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1.人民至上,健康优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把优先满足市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增强人民体质”根本任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人民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市民体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体育,展现新时代体育的勃勃生机和充沛活力。

2.上海水准,宝山特质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对标新时代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总体布局和宝山“科创中心主阵地”主战略需要,学习借鉴国内外体育创新发展的经验成果,充分挖掘宝山体育特色元素,塑造宝山体育特色品牌,展示宝山特质体育文化,加强长三角区域和国内外体育交流合作,提升宝山体育“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力、全城联动的体育魅力、全面融入的体育影响力”。

3.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更新体育工作理念,创新体育发展机制,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在社会体育组织脱钩、换届的要求下,区体育总会将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发挥核心枢纽作用,扶持单项体育协会壮大,提高协会办赛能级及社会影响力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创新,积极推进体育领域现代治理,深入推进体育发展数字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生活化,加快实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4.遵循规律,融合发展。把握体育发展规律,统筹协调、对接协作,推动形成与宝山“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全球城市主城区”相融合的体育空间布局,努力提升宝山体育均衡发展的能级水平。更好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优化营商服务环境,促进体育跨区域、跨领域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更加开放、创新、高效的区域体育发展生态圈,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多元、多级的高品质体育服务需求。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宝山体育全领域稳步提升、重点领域实现高质量突破,体育融入“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主战略的内涵、特色、活力进一步增强,市民满意度、社会美誉度和综合显示度进一步提升,基本建设成为全市前列、长三角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体育强区。

——全民健身普及扩大加快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体育设施更加亲民便利;积极倡导“天天想健身”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体育成为更多市民品质生活的新追求、主动健康的新习惯;努力提升“人人会健身”的高水平健康素养,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整体呈现体育全民化、生活化的城市活力,宝山市民身体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处于全市前列,为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奠定扎实基础。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7%左右。

——青少年体育人才辈出。体教深度融合成效显著,基本形成协同育人、从小培养体育习惯的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富有时代性、开放性、领先性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格局,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青少年体育多元办训机制创新、办训项目布局完善、梯队建设合理发展,优秀教练员、优秀运动员、优秀运动队不断扩大,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进一步提高。力争到2025年,宝山培养和输送的运动员在奥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实现争胜夺冠,为中国体育持续作出宝山贡献。

——体育产业突破发展。创新动力与发展活力持续释放,融合发展效应不断呈现,体育消费愈发旺盛,力求在体育服务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供给机制等重点领域取得高质量突破,实现全面融入、全城联动、提质增效。到2025年,全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0亿元左右;公益体彩年均销售2亿元以上。

——体育服务能力增强贴近市民体育服务需求,积极创新服务平台、服务模式、服务渠道、服务机制,创新一批体育服务配送平台,建成一批体育场地设施,办好一批品牌竞演赛事活动,引进一批较具成长力的体育机构,落实好一批体育为民惠民实事。

——体育文化传播提升。挖掘、凝练、传播体育文化内涵,积极培育一批宝山特色体育品牌,建成一批体育文化阵地,开展一系列体育文化交流合作,使体育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宝山创新型城区“活力与魅力”的重要名片之一。

(四)主要指标

宝山体育“十四五”改革发展的主要指标共11个,涵盖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赛事等领域。其中包括延续“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8个,新增主要指标3个(“★”标示)。(见下表)

 

“十四五”时期宝山体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分类

指标

名称

指标

属性

单位

2025

目标

1

全民

健身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预期性

2.6

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预期性

%

47

3

市民体质达标率

预期性

%

97

4

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

预期性

26

5

★社区市民健身中心

预期性

 

街镇全覆盖

6

青少年

体育

注册青少年运动员

预期性

2700左右

7

周期内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数

预期性

250左右

8

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布局

预期性

28

9

体育

产业

★区域体育产业总规模

预期性

亿元

30

10

★培育市级及以上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

预期性

3-5

11

公益体彩年均实现销售

预期性

亿元

2

 

四、主要任务

(一)突出一条主线

宝山体育“十四五”期间改革发展的主线是聚焦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主战略彰显活力与魅力、助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实现推动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和体育产业的新融合,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新平台,构建体育交流与城市创新的新桥梁,打造展示宝山活力与体育魅力的新名片。

(二)主抓四大板块

1.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的全民健身板块

把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方针,遵循全民健身普及规律,深化“人民城市”发展理念,围绕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的发展目标,全面融入健康宝山建设、城市功能提升与精细化管理实践,以建设“人人想健身、人人能健身、人人会健身”的运动环境、丰富“可及可达、数字智能、多元多级”的健身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健全“大体育”发展格局、着力提升“管办服”综合效应、着力深化“体育+”多元融合,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优化“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提升全民体育健身设施网络服务能级。加强资源整合,鼓励多元参与,“办”体、“管”体、“用”体相统一,推进综合性体育健身功能设施和各类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开放杨行体育中心,加快邮轮滨江带、南大区域、罗店大居、顾村大居等区域功能型体育设施配置;重点推动吴淞、月浦等区域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实现街镇全覆盖。创新智慧体育服务模式,推广体育设施信息化智能管理服务,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引导支持经营性体育场馆参与公益性开放、丰富健身服务配送、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宝山体育中心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标准输出和运管机制的复制推广,带动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整体运管效能。

打造“战FUN宝山”全民健身品牌,深入推进体育健身全民化、生活化。贴近市民健身活动需求,创新办赛机制,鼓励社会联动,“引”、“育”、“扶”、“强”相结合,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精心筹划第五届宝山区运动会、积极承接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加强赛事评估、提升活动绩效,广泛开展年度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每年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少于500场(次)。深化体育明星(教练和运动员)、健身赛事活动进社区、进街区、进商区、进园区、进校区,强化社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数量不少于26个。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市民体质测试、“体医结合”防治慢病、社区体育配送等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升社区全民健身氛围、市民健身素养与城市健康水平,每年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不少于2万人次,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不低于97%

2.以“综合实力”为重点的竞技体育板块

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发展,遵循竞技体育制胜规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协同育人的理念,始终坚持“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方针,推动青少年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协调并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竞技体育项目实力、竞技能力、夺金冲力,力争为中国体育在男子乒乓球、女子篮球“三对三”等项目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决胜夺冠贡献宝山力量;保持在第十三届、十四届全运会、第二届青运会等全国大赛上的重大突破,努力在第十届全运会、第三届青运会、第十七届市运会等重大赛事成绩上实现新进步。

大力推进体教深度融合,实施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1+2+3+X”新战略完善体教融合机制,落实“五育并举”体系,提升体育育人功能,实现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不断涌现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格局。完善青少年俱乐部项目清单,提供给学校进行挑选,使体育项目进校园更加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优化“多元多层、协同协作”的办训机制,推动“办训规模稳中有升、科学选材更为精准、科训结合更加紧密”,加快构建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各级体校为骨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为补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的办训导向,深化“办训育人、选材输送”的办训观念,促进项目布局与训练体系有效衔接、优势项目与新兴项目协同发展、梯队建设合理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持续扩大体育竞技青少年后备人才基数。健全拓展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一条龙”机制,推进运动项目联盟校建设,打造“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提升青少年竞技体育启蒙训练和基础训练质量。发挥青少年体育竞赛杠杆和指挥棒作用。完善青少年体育科研服务机制建设。

健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懂得体育、了解体育、喜欢体育”青少年体育格局。大力建设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积极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开展“冠军面对面”等运动项目进青少年、优秀专业运动员和教练员进校园、体育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培训体育教师、指导运动训练,倡导每位青少年至少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积极引导青少年养成从小参与体育的习惯,开展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丰富青少年阳光大联赛等赛事体系,探索监测评价机制和评估制度。坚持“体育即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发挥体育感召力和影响力,加强青少年体育精神涵养,讲好体育故事,宣传体育文化,促进青少年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健康成长。加大青少年体育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3.以“创新动能”为导向的体育产业板块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遵循体育产业市场规律,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效能,深化品牌竞演赛事引聚产业资源的发展机制,强化街镇(园区)、部门多方协同,优化体育产业营商服务环境,努力在体育产业结构、规模、带动效应等重点领域取得高质量突破,推动体育产业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增长点与增长极。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0亿元左右。

突出重大项目、重要区域、重点企业,力求实现高质量突破。协同推进“三邻桥”一期提升和二期建设,努力打造成“具有首创性和标志性、区域引领力和辐射力”、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示范性都市运动中心,引导推动南大、顾村、罗店3个新建地区体育中心与周边产业园区互动,力争建成一批市民喜爱、彰显活力、各具特色体育服务综合体。对接服务南大未来智慧城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生活圈、吴淞口国际智慧邮轮港帆船水上运动基地、吴淞创新城城市运动空间等重大项目,服务推进博绣荟、新杨湾、交运智慧湾等一批体育主题园区发展,引入知名体育机构和体育竞演赛事。服务支持高境、罗泾、罗店等一批体育小镇建设支持鼓励一批亿元级领军体育企业做强做优,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服务推动一批中小微体育企业创新发展力争创建一批市级及以上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鼓励支持中成智谷、智慧湾、顾村公园、宝山体育中心等一批星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提标扩容增效引导推动智能体育发展,促进在线健身、线上培训、网络体育赛事活动等新业态,改善区域体育产业结构,增强体育产业经济动能。

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培育促进体育消费。深化群众体育活动与全民体育消费的衔接融合,扩大优质体育竞演赛事活动供给,积极培育2-3个具有宝山特质的知名竞演赛事品牌探索多元化、精品化、智慧化体育服务机制,引导参与全市体育赛事贡献度、专业度、关注度等赛事影响力评估,优化赛事治理体系,培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衍生服务市场,推动体育市场消费理念更新。引导支持体育赛事活动向园区集聚、向街区融入、向社区拓展,深化体文商旅医养绿等“多样、多元、多级”融合;支持篮球、路跑、电竞水上、极限、冰雪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项目,引导鼓励相关体育俱乐部发展,培育新兴体育消费;服务推动体育消费类项目引进落地,扩大体育参与,增加市民闲暇时段体育服务,鼓励发展假日体育经济、夜间体育经济、园区体育经济、智慧体育经济。支持发展公益体育彩票事业。

4.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的体育治理板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三个转变”,更好适应“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战略下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努力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现代治理能力水平。

深化“办”向“管”转变。探索引进专业人才、导入专业机构、购买专业服务、推行专业管理、试行专业评估、融入通办统管两张网”平台等新模式,聚焦多方投入体育场地建设和参与公共体育设施专业营运、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承办、全民健身指导服务配送、青少年体育办训办队、体育社会组织深化改革,领办创办、首发首站品牌竞演赛事活动,创新培育多元化、高品质体育消费等重点领域,健全指导、监督、评估和“一站式”服务等管理机制,探索推进行业专业化标准建设,发挥体育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不断深化办管分离、建管分离、运管分离。

深化“小”向“大”转变。全面融入“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战略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精细化治理体系,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焦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体育训练、助力奥运、产业培育、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社会组织九大方面,深化体育内外联动、社会参与灵活高效,推动体育大开放、大协作、大整合,加快从全民健身向全民健康提升、从市民生活向经济动能拓展、从单项特色向城市品质升华。

深化向“体育+”转变。发挥体育的独特优势,服务民生、服务经济、服务城市。聚焦“体育+生态”,深化体绿结合,植入嵌入公共体育设施,改善体育健身环境,提升市民健身温度。聚焦“体育+人文”,深化体教、体文、体旅、体商、体医等融合发展,增强体育效能,增进人文交流,活跃市民生活,丰富健康内涵,展现城市文明。聚焦“体育+经济”,引导社会参与,深化多轮驱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创新体育服务,助力园区提升、乡村振兴、产业创新、城市转型。聚焦“体育+社会”,结合区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换届和“脱钩”改革,加快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规范化”改革,增强体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汇聚增强体育发展合力。

(三)构建五大布局

1.便捷便利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布局

至“十四五”期末,基本形成区、街镇、居住区三级、“一环一核多中心+X”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塔”型网络布局,打造市民就近便捷、参与便利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一环即体现生产、生活、生态相融的环区生态步道及城市慢行步道;“一核即以高品质赛事体验、大型健身活动交流、青少年体育实践等为特色的宝山体育中心;“多中心即对接9个地区公共中心,全覆盖、功能型的街镇市民体育健身中心;“X即包括吴淞口国际智慧邮轮港水上运动基地、“三邻桥”新兴体育服务综合体、杨行镇大黄村青少年体育公园等一批运动基地、体育园区、体育公园,中成智谷、智慧湾等一批体育旅游休闲星级示范基地,以及一批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等。

2.更强更特的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布局

至“十四五”期末,基本形成体教融合、多元参与的“一条龙”衔接、运动项目联盟、“一校一品”、业训综合体等为基础的青少年竞技体育“1+2+3+X”项目布局,力争到2025年注册项目达到28个,注册人数达到2700人。其中,1即做精助力奥运、优势强劲的乒乓球项目。2即做实游泳、田径两个基础大项。3即做强篮球、手球、击剑3个传统项目;X即做大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一批潜力项目,拓展冰雪、高尔夫、马术、极限、水上等适合上海城市特色的项目,整体呈现综合实力更强、宝山特色更亮的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项目格局。

3.引聚辐射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布局

至“十四五”期末,基本形成“一城、两季、多级”的品牌体育赛事布局。一城即上海唯一的全民化、全要素、全赛事体系的宝山篮球城,积极引进国际性、全国性、长三角区域性篮球赛事,构建和完善地域性篮球赛事体系等;“两季”即魅力体育竞演赛事季,重点推进上海足球精品赛事、电子竞技、邮轮港国际帆船赛等一批品牌赛事持续举办,积极引进直播竞演类赛事,打响宝山赛事品牌;活力健身全民赛事季,重点推进宝山首创的“初春浪漫樱花女子跑、盛夏绿道亲子家庭跑、晚秋美丽乡村徒步跑、暖冬滨江魅力迎新跑”“四季路跑”拓展参赛人群、提升赛事品质、放大赛事影响力,逐步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性知名群众赛事品牌,并融入邮轮滨江带功能提升、滨江最美岸线建设,并以“战FUN宝山”全民健身赛事品牌、第五届区运会引导街镇(园区)创办“一镇一品”特色赛事。“多级”即在打造品牌性的国际级、国家级、长三角地区级赛事同时,鼓励引导社会体育组织举办各类特色商业赛事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单项赛事。

4.联动集群的体育产业发展布局

至“十四五”期末,基本形成对接全市体育产业空间体系、融入重要区域和街镇(园区)发展布局的体育产业“两轴多片”集群发展布局。两轴即3号线-逸仙路、同济路的电子竞技产业发展轴,依托现有节点项目与集聚载体,重点服务推动新业坊电竞中心-中成智谷OMG战队等资源引聚、内容扩展及企业入驻,协同加快高境科创(电竞)小镇、淞南文创小镇等特质效应显现宝杨路-衔接1、3、7号线的科技体育产业发展轴,结合既有布点与运作主体,重点支持加快顾村公园“三模”特色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军体体验项目、机器人竞技特色的智慧湾科创园、大黄青少年户外运动公园、杨行乒乓球科训竞赛基地等赛事植入、机构引聚、品牌塑造和产业生态建设。多片即呼应两轴,联动南部南大未来智慧城、中部吴淞创新城城市公共运动空间、顾村和罗店等主城区、东部邮轮滨江带、北部美丽乡村等。

5.改革创新的现代体育治理布局

至“十四五”期末,基本形成顺应现代体育发展规律、任务和要求体现宝山活力魅力、“四维融合”的现代体育治理布局。四维即扭住人才核心、规范要求、高效目标,促进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方式创新融合。在治理主体上,突显体育“动员、组织、监管、保障、服务”五大功能,进一步增强政府、社会、企业、民众的治理合力,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在治理结构上,依托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网格化管理布局,强化专业化、社会化、智慧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治理结构。在治理机制上,注重发挥基层自治、行业自律、企业自主、社会共治等作用,探索开放式协同治理新机制。在治理方式上,坚持依法治体,深化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对接融合,以公共服务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好地统筹体育力量、规范体育行为、繁荣体育市场。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体育相关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体育部门与相关部门、街镇(园区)的工作联动机制,加强与街镇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衔接对接与政策协同。持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创新构建建管分离、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区镇联合、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二)加大政策保障

持续加大公共体育服务投入保障机制,促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衡化,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效评估。将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保持与其他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经费同步增长。将体育发展规划纳入街镇整体规划,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管理、赛事活动创设承办、体育人才培养培训等。

(三)实施人才强体

将体育优秀人才培养纳入全区人才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体育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加大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以及体育管理、体育法律、产业服务、赛事运营、场馆运维、创意设计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形成体育人才集聚引领效应。加强体育产业技能培训。

(四)确保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目标任务分解督办与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规划年度督办、中期评估、终期核查制度,加强重点任务实施进展动态协调,按照组织开展效果评估,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拓展规划宣传渠道,创新规划宣传方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推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