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启承转换之年,更是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转型之年。区卫生健康工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紧扣“高站位保民生、高水平聚能级、高协同创品牌、高标准筑防线、高成效抓治理”5大主线,落实25项重点任务,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云端+地上”智慧健康双重网络,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优质高效、创新联动、整合智慧、富有韧性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为“一地两区”建设和经济社会繁荣构筑坚实健康保障。
一、坚持保障改善民生,高站位夯实全民健康根基
1、着力提升全人群健康素养。贯彻“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落实新一轮健康上海行动专项项目(2025-2027年)。以健康宝山行动为引领,深化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引导树立科学健康观,全面提升健康素养。坚持拓展平台,在人民网上海频道开设“健康宝山”专栏,与中石化、叮当快药等企业合作,强化“两新”群体健康科普;联合区科委举办健康科普讲解大赛,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坚持强化阵地,推进“健康细胞”建设,充分发挥医院健康科普主阵地作用,联合社区治理学院、党建服务中心共建科普服务基地,提升服务能级。坚持打造品牌,组织“‘宝卫’健康 科普同行”系列活动,打造“二十四节气话健康”“健康脱口秀”“健康云课堂”“健康百问专栏”“全民健康日记”五大科普品牌,全面推进健康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2、着力打造健康宜居环境。贯彻落实《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区、镇成果,常态化落实卫生巡查和薄弱环节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强化防制队伍建设,控制病媒生物危害。强化食品安全,提升居民营养健康水平,营造健康宜居城乡环境。
3、着力优化“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服务。积极贯彻生育支持措施,落实生育休假、育儿补贴制度。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和形势分析,落实以“生育指导、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为重点的健康家庭建设,推进母婴设施规范化管理。夯实母婴安全救治体系建设,确保年内不发生孕产妇死亡事件,婴儿死亡率较前三年均率有所下降。加强医教融合,拓展“健康副校(园)长”试点范围。推进生育友好型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年内建成3-5家儿童早期发展基地。深化老年医学中心建设,建强多学科联合门诊,构建家庭社区康养服务链,辐射带动区域医疗适老化发展,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深化医养结合,落实本市医养结合促进行动(2025-2027年)。探索“五床联动”机制,维持医养签约率100%,提升家庭病床、居家安宁疗护床位等覆盖率。贯彻落实本市《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实施方案,加强老龄健康宣传,提升老年心理关爱、口腔健康、营养改善、认知障碍、听力健康等能力。依法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加强特殊家庭心理健康、家政助餐、就医陪护、医疗帮扶等系列关怀项目。
4、着力加强人群健康管理。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签约居民健康评估项目,加强健康管理和干预。推动常住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提至46%,80岁以上老年人100%签约。落实本市糖尿病防治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等行动方案,强化慢性病规范管理,依托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平台,探索慢性病队列研究,将标准化测量率提至40%以上。优化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慢阻肺健康管理示范区和示范社区。降低居民癌症死亡风险,积极参与国家城市癌症筛查项目,进一步扩大癌症筛查范围,着重提升大肠癌筛查覆盖率,推动常见癌症早发现、早诊治。
5、着力强化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以“2025-2027年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为重点,拓展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对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服务,将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至26%。优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教结合,强化以区精卫中心和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为核心,7所签约学校为骨干的“心晴氧吧”医校“心”联体建设,构建全面覆盖、高效协同的“2+7+N”心理健康新模式。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分级分类管理,确保不发生有社会面影响的肇事肇祸案(事)件。
6、着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聚焦满足多元化就医需求,做实上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预约;在社区“夜门诊”基础上,全面推行社区“887365”全时段诊疗模式(早8点到晚8点,每周7天,全年365天应诊),按需增设周末专科专病门诊,持续扩充药品供应,逐步实现区内医疗机构常见病用药目录统一,保障居民灵活就诊。响应国家 “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优化就医环境,改善住院条件,优化住院探视制度。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积极筹建区医疗护理员服务协会,年内试点建设1-2个“免陪照护”病房,减轻患者家属负担。
7、着力建设民生实事项目和民心工程。大力推进卫生领域市、区两级政府实事项目,在全区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80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打造3个标准化社区门诊手术室、3家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3家社区护理中心、4家无病房社区康复中心,建设2家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民心工程建设,互联网医疗服务量较2022年底上升30%、全覆盖设置社区中医馆并提供不少于8类20项中医医疗技术、医疗机构预留专家号源比例达30%、乡村医生累计培训600人次、社区发热诊室规范化建设率达100%。
二、深化改革创新引领,高水平提升医疗服务品质能级
8、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纵深”迈进。学习三明医改经验,研究制定深化医改“宝山方案”,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结合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区属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同步加强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提升考核科学性与效率。强化医疗机构运营效能,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定期监测评估机制。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分级诊疗制度,做实 “5+4” 医联体建设,在“十五五”规划期内,谋划建设3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2个国家医学中心,为构建“54321”整合型医疗卫生体系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9、推动区域医疗“强腰”升级。着眼提升区属医疗核心竞争力,制定公立医院“强腰”三年行动计划。精准对标行业标准,全力推动吴淞中心医院 “升三” 等级评审,推进第二康复医院 “双创” 进程。借助中山、华山、仁济、九院、曙光、肿瘤、新华等市级优质资源,引进先进医疗技术,构建特色专科群;加速瑞金医院技术平移项目落地,全域拓展标准化代谢病管理(MMC)联盟,启动与胸科医院、第十人民医院专科联盟建设。聚焦专科医院特色,重点提升中医康复、老年医学、妇幼保健等能力建设,实现不同领域资源互补、协同共进。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年”行动,加强医疗质控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安全。优化药品联动管理机制,加强麻精药品、抗菌药物等临床应用管理,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创新药入院”有关政策,推动创新药“应进尽进、应配尽配”。积极申报上海市社区药学服务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医疗机构用药上下衔接。
10、推动社区诊疗“强基”增能。聚焦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总结评估社区“强基增能”三年行动成效,谋划新一轮社区“强基”三年行动;扩大基本诊疗病种和门诊小手术等适宜技术应用,做实上级医院号源优先预约,提升全科诊疗、健康管理、儿科诊疗等能力,使诊疗病种达138种,增加康复、治疗床位,推动淞南、杨行等一批特色社区卫生机构建成“社区医院”。增强基层科研水平,谋划制定社区科研能力提升方案,组织第三批全科及骨干医师培训,选拔医师赴市级医院专科进修。推动社区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口腔“三中心一诊室”建设,增强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打造“家门口”综合健康服务平台。
11、推动医疗服务“智慧”转型。推进“数智”赋能医疗服务转型建设,加强医学人工智能应用,打造一批新场景新模式。深化“智能化社区卫生服务站” 建设,推进综合性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诊疗)全覆盖。建设区级处方流转平台,推出“医疗机构开方、患者就近药房取药”全新服务模式,提升配药便捷度。进一步落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开展区属医疗机构信创改造试点,确保2026 年全面加速。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制度,保障医疗数据和业务系统安全稳定。
12、推动人才队伍“复合”培育。深化招引机制改革,打响“携手宝山 ‘卫’你圆梦”品牌。以需定培,落实人才激励举措,加大紧缺专业人才招录,力争新招全科医生30-50名。加强高端人才引育,稳步推进11名“英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培育工作,启动25-30名“优青”(优秀青年)培养计划;力争引入高学历高职称人才20-30名,优秀学科带头人3-5名,以优质人才队伍支撑事业发展。
三、聚力塑造健康品牌,高协同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3、协同打造优质配套医疗设施。紧密匹配重点区域规划,全力配合吴淞创新城配套医疗项目落地;指导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院区改造与功能提升,建设挂牌区眼病防治中心。抓实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年内开工,严格做好年度政府投资计划项目实施。强化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盛桥、大场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力争年内完成5-6家面积小于150平方米的服务站改扩建,新建1家顾村大居卫生服务站,助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14、协同强化学科建设支持产业发展。全面完善区医学重点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对国家、市、区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完成中期评估及到期验收。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挖掘潜力,发展特色专科。依托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战略合作,提升临床研究能力。着力丰富医疗机构药物临床试验(GCP)服务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合理增设研究型床位。积极对接南大、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搭建医企合作平台,精准对接拓展应用场景,推动科研成果、发明专利转化落地,增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活力。结合邮轮产业,积极探索“医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国际医疗旅游服务。鼓励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15、协同构建中医传统优势品牌。贯彻落实《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完善中医药创新发展体系。推进宝山曙光中医医联体建设,深化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一区一品牌”建设。加强国家级、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管理,提升区属医院中医药能级,做好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肺病科、骨科、儿科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和中医优势专科项目建设,打造中西医结合特色高地。夯实社区中医药服务阵地,持续建设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站,开展社区中医特色专病专科能力提升项目。推进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发挥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培训基地功能,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提高基层中医药防治能力,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区。
四、锚定城市韧性安全,高标准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16、推进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深化疾控卫监机构改革,明确职能定位,强化疾病防控和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职能,推动协同运转。推进区第六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协同和保障能力,加强疾控达标能力建设,谋划启动新一轮行动计划编制调研。强化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深化医防协同,加强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17、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处置。做好传染病多病共防,建设基于智慧化数据采集分析的疫情报告管理系统,推动监测网络全覆盖,提升重大传染病早发现能力。加强部门联动,提升重点场所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
18、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依据《上海市加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沪卫应急〔2024〕9号),健全与区应急局、区滨江委等委办局及海关、海事口岸部门卫生应急组织体系,进一步提升现场处置、安全转运、综合医治等环节快速响应,逐步形成多部门协同的紧急医学救援机制。加强基层卫生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大应急物资储备,针对不同场景开展应急演练,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做好血液保障,加大无偿献血动员和区域联动调剂。做好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
19、强化综合监管和生产安全。深入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深化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落实 “检查码” 行政检查,推动监管精准高效、包容审慎。强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等重点领域执法监督,深化“智慧卫监” 应用,做好“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及投诉举报、突发事件处置。启动安全生产质量年工作,年内实现公立医疗机构安全标准化单位创建全覆盖。
五、注重营造清正生态,高成效落实行业精细治理
20、加强规划和政策研究。对接市、区发展规划,推进“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任务落实,编制《宝山区卫生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结合医改、社区综改等工作要求,组建专家咨询团队,推进卫生健康政策课题研究。
21、加强行风建设。巩固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成果,督促医疗机构围绕20项核心行风管理制度加强问题整改和长效机制建设,筑牢廉洁安全底线。常态化推进殡葬领域腐败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定期开展实地督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平安医院建设。
22、加强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建设。积极参与宝山区招商服务一体化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服务窗口管理,强化权责清单管理,精简规范行政许可,提高便民利民、便企利企政务服务水平。夯实卫生健康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进一步聚焦高频事项,推动“一件事”“一业一证”“智慧好办”等工作提质增效,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规范引导民营医院发展。
23、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积极开展卫生健康普法宣传,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政务公开、法制审核、公平竞争审查、领导干部述职述法等制度。加强法律顾问使用管理,杜绝“聘而不用”现象发生,提高依法办医、防范和预警医疗风险能力水平。
2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舆情管理。深化精神文明创建,选树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弘扬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等核心行业文化,增强行业凝聚力和职业认同感。加强网络引导能力建设,组建网评工作队伍,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网络舆论环境。
25、加强信访稳定。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加强信息收集研判、预警处置、监督维护等信访流程规范,强化人员培训。提高12345、12320等热线工单办理效率,做好重点时期、重点人群信访维稳工作。
上海市宝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