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佩璇代表:
我委于今年3月份收到您的070号人大提案(宝山区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感谢您对宝山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与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建设的关心和真诚建议,我委会同区人才局、区财政局、区数据局对您的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将在下一步工作部署和落实中认真加以采纳。现将您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优化顶层设计,强化“10+8”统筹推进机制
出台10个指导性文件。出台全市首个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方案、长三角首个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导则、全市首个政府绿色采购方案、首个绿色家庭实施方案等10个政策文件。推出8项赋能举措。1个战略合作伙伴“7+N”集合,1个区级产业联盟,1套“企业+场景+案例”信息库,1项公共服务平台共建机制,1场绿色低碳竞赛,1套人才工作机制,1个首创品牌“海上论碳”,1个核心功能区展示馆(暂名)。
(二)推进长三角共建,实现平台扩容升级
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下称绿链平台)2024年4月上线,已与500余家链主企业、共建方和服务商企业建立联系,完成202个产品碳排放数值与“浦江数链”的上链存证工作。平台已纳入CN100链主联盟基础设施体系,并将通过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等平台与各省市绿色低碳平台开展对接,纳入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绿链平台现正升级扩容,与各细分赛道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强化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建筑碳管理、绿色采购、碳信用、绿色金融&ESG等五大重点功能板块。
(三)强强联合建设数据库,标准“首发地”崭露头角
数据库争创国际一流。绿链平台已积累 1591条中国钢铁行业及上下游的背景数据;易碳数科打造的海科数据库(HiQLCD)是国内唯一与工业场景深度结合的本土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第一版共31715条数据。
打造绿色低碳相关标准首发地。我区钢铁产品作为试点产品、中冶检测作为试点机构(钢铁),入选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易碳数科参编的电解铝碳足迹量化国家标准出台;易碳数科等企业牵头或参编我市3个地方标准。
(四)加快建设核心功能区,提升绿色低碳显示度
大吴淞首发项目碳中和产业园于2024年8月列入上海市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创建名单,被授牌首批“上海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试点企业”。园区将与上海电气合作光储一体化建设,与山海氢合作氢储热电联供系统示范工程,零碳招商展示中心即将开放。建设“绿色低碳方案解决中心”,必维、欧冶云商、欧冶工业品等企业将入驻,“环复旦”产学研转化集聚区已形成。
南大智慧城作为上海市科创中心主阵地核心承载区和上海市三星级绿色生态试点城区,正全力加速构建与完善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致力于赋能新兴产业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提高平台显示度
立足“宝山承办、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定位,持续提升平台影响力。一是强化平台功能升级,整合碳核算、绿色认证、ESG评价等核心服务,打造“一站式”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增强企业对平台的依赖度和使用黏性。二是深化与市级部门联动,争取将平台纳入上海市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支持项目,通过政策赋能提升平台权威性。三是加强宣传推广,依托进博会、碳博会等重大活动,扩大平台曝光度,同时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举办高峰论坛,形成示范效应。四是推动跨区域协作,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接,探索平台服务标准互认,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为全国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提供“宝山样板”。
(二)推进平台深度合作
一是强化招商联动,将平台服务纳入区招商引资配套体系,引导新落户企业注册使用,并鼓励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驻。二是设立实体展示空间,在吴淞创新城以及重点产业园区规划永久性绿链平台展厅,集中展示低碳技术、案例及成果,提升平台实体化能级。三是推动CN100链主联盟秘书处落地,发挥头部企业集聚效应,定期举办双碳培训、技术沙龙等活动,增强平台活跃度。四是避免重复建设,联合长三角兄弟省市建立平台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数据互通、标准协同,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此外,将对接市经信委、发改委等委办局,争取将平台纳入市级对外宣传矩阵,扩大服务覆盖面。
(三)加强平台政策支撑
统筹资源,为绿色低碳供应链平台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一是支持平台初期基础设施建设、功能模块开发及运营维护,引导申报市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共建绿色技术实验室或创新中心,对符合条件的机构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引导企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通过绿链平台开展产品碳核算、组织碳盘查、EPD/CFP报告发布、CBAM数据填报、绿色金融服务等各项服务,实施规模化试点应用,激活区域绿色经济。对披露ESG报告、制定碳足迹标准的企业给予信用评级加分或财政奖励,推动绿色采购与绿色金融联动,将平台碳标识纳入区政府采购评价体系,形成市场化驱动机制。
(四)实现平台融合发展
一是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建设行业碳足迹标准,依托平台搭建钢铁、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碳排放因子库,推动数据共享。二是打造低碳园区试点,在宝武(吴淞)科创园、南大智慧城等区域集成分布式能源、碳管理平台等应用场景,通过平台线上展示形成可复制经验。三是争创政府绿色采购示范区,将平台作为全区公共机构绿色采购的官方对接窗口,优先采购平台认证的低碳产品,并定期发布采购案例白皮书。
(五)持续擦亮平台名片
充分发挥欧冶云商EPD平台的标杆作用,深化绿色低碳样板区建设。一是强化EPD平台国际互认成果应用,支持其拓展至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以推动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落地为契机,推动更多宝山企业发布碳标签产品。二是推广宝钢Beyond ECO低碳品牌经验,鼓励区内企业参与低碳钢评价标准制定,抢占行业话语权。三是将EPD平台与绿色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互通,为企业提供从碳核算到环境声明的一体化服务。四是策划专题宣传活动,通过案例汇编、国际峰会等形式,将EPD平台打造为宝山绿色低碳发展的“金名片”,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管理中心。五是积极推动跨区域协作,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接,探索平台服务标准互认、数据互通、信息互联,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扩大平台辐射效应。
(六)引育绿色低碳人才
坚持科创引领,大力引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低碳领域科学家团队,坚持“顶尖化、全职化、年轻化”等标准,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提供事业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引进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领域领军人才及团队,支持区内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领域人才和团队申报区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计划,赋能领军人才团队建设。鼓励绿色低碳产业链主企业联盟联合建立跨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中心,培养行业领域高质量创新实践人才。
放大赛会引才效应,举办2025年第五届宝山“科创杯”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发挥赛会品牌“双招双引”效应,精准招募绿色低碳产业领域优质项目,为助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举办第二届宝山科创人才周,聚焦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积极搭建人才交流互通平台,持续拓宽引育渠道,吸引绿色低碳领域人才及项目落地宝山。升级人才创新载体,持续推进宝山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开展本年度两轮博士后科研项目征集,完成绿色低碳领域博士后科研项目1项,柔性引进博士后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