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杰、潘卫国委员:
我委于今年3月份收到两位委员的9D005号政协提案(开展静态交通建设,美化乡村环境品质),5月16日,区政协副主任罗文杰协同潘卫国委员对“五好两宜”(静态交通)和美乡村建设开展了深入调研,感谢两位委员对宝山区乡村环境治理方面的关心和真诚建议,我委会同区交通委对两位委员的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将在下一步工作部署和落实中认真加以采纳。现将两位委员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规划先行,打造以“五好两宜”为核心的慢行交通系统。我区远景村2024年成功创建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村域内投放了一批公用租赁非机动车,开展无排放交通工具,为游客提供公用交通工具。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减少乡村机动车碳排放,大部分村都建设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车棚,罗店镇更是实现了村级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全覆盖。该举措方便村民就近充电、安全充电,提升村民居住安全感、幸福感。我区今年2月成功入选2025年度“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第一批试点名额,试点区域位于宝山区中部,是宝山区最大规模稀缺连片郊野,整体策划范围总面积30.5平方公里,覆盖“沪派江南”试点单元,试点实施范围涉及罗店镇、月浦镇共9个集中连片的行政村。该试点区域将围绕骑行、,漫步、游船打造慢行体系,骑行线联动城乡,从公园到田园低碳出行,人与自然共生;漫步线曲径通幽,从水岸至村居串点连线,三生空间相融;游船线龙船花海,邂逅沪派江南生态优先,勾勒水乡画卷。罗店镇计划新增3处林下停车,1处宅旁停车,占地面积合计约20000平方米,可提供停车数约130个,同时优化提升罗东路沿线临路停车1处。月浦镇计划新增2处林下停车,1处宅旁停车。在“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中,将借鉴浦东新区曹路镇四村联动的经验,试点区域的部分村将联动创建一体化停车管理智能系统,通过对停车、充电、租赁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乡村管理者能够精准地了解乡村的运行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在停车方面,可以有效提升车位利用率,大大缓解乡村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在充电管理方面,可促进电动汽车在乡村的进一步普及,降低环境污染,提升村民和游客的生活、出行体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二、积极“补短板”,加快数字智能化管理。我区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为契机,加大对乡村道路、停车管理等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如顾村镇白杨村村庄道路改造项目维修破损路面,铺设道路沥青,方便村民出行;杨行镇北宗村公共空间美化项目设置健康步道,满足村民休闲体验需求,划线设置停车位,引导村民有序停放车辆;罗泾镇合众村村宅及停车场路灯监控道闸系统项目对村宅和新建停车场上的路灯及监控进行安装改造,合理设置路灯,方便群众夜间出行,落实监控安装,强化村民安全系数。同时,村宅安装智能道闸,守护安全出行,实现封闭式管理,杜绝外来车辆乱停车现象。我区部分村已经引入智慧管理系统,如毛家弄村在村庄主要路口及每一个完成农民集中居住的小区安装高清探头,并在村庄中心位置安装1套全域鹰眼系统,打造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让村域范围内实现智能化监管,便于第一时间发现、化解、处置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有效加强社区治安,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远景村开发“美丽乡村智慧管理系统”,深化乡村数字化治理。在信息公示上,实现政务公开、在线村务通知和乡村文化宣传,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位村民。在服务办理上,提供线上政务办理,提升服务便捷性。在乡村治理上,通过河道预警、停车管理等功能提高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如,河道预警功能能够实时监测河道水位和水质,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停车管理功能通过智能化的车位监控和调度,缓解乱停车、难停车问题,改善交通秩序,现行的停车管理机制可为村里创收80万元/年。
三、大力发展农文旅模式,我区从单纯的扶持农业,拓展至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支持示范村宅基地盘活、集体老旧房屋改造,发挥宝山背靠大都市的区位优势,鼓励乡村产业更新,积极引入乡村新业态。如月浦镇沈家桥村引入的宠物经济、聚源桥村的多肉产业、月狮村打造的乡村体育公园,顾村镇发挥“北公园南大学”优势,拓展乡村办公、花卉、文创、运动等复合业态。罗店镇发挥古镇、水乡、湖区、乡村等元素,以天平村和远景村为节点,打造集宠物、展销、原乡、文娱为内容的乡村文创街区。目前,全区形成罗泾生态旅游片区、月浦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罗店乡村慢生活片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将推动组团发展,使单个盆景转化为整个风景,以农业科创水环联动光明村、束里桥村、毛家弄村,形成融合农业科创研学、都市菜园观赏、历史文化瞻仰、青少年拓展等于一体的特色园区,推动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绿色低碳文化相结合;以玩酷乡村赛事线联动聚源桥村、沈家桥村、月狮村、钱潘村、段泾村,形成融合美丽经济、宠物经济、赛事经济、数智农业经济等于一体的新质产业格局。
下阶段,区农委、区交通委将根据属地需求,结合属地实地,研究制定一村一策方案,利用区域内空闲场地合理规划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放区域,进一步缓解停车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