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宝山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026号建议的答复_区级建议结果公开_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对宝山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026号建议的答复

信息来源: 区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 2025-06-30
【字号
  • 所属类目: 区级建议结果公开
  • 主题分类: 其他
  • 体       裁: 其他
  • 发布日期: 2025-06-30
  • 发文字号:
  • 发文日期: 2025-06-30
  •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 机构名称: 区发展改革委

尊敬的李尤张波陆伟群同志

我委收到编号026区九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意见关于宝山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议。感谢各位代表对宝山区绿色低碳发展高度关注与悉心思考,所提建议极具建设性,对进一步提升我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委深入研讨了建议内容并将在下一步工作部署和落实中充分吸纳运用。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区绿色低碳转型已落实工作及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

为充分发挥宝山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优势,培育产业转型新动能,全面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宝山样板,我区已构建政策+标准+场景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一是政策矩阵精准发力,发布《宝山区加快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宝山区关于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政策《宝山区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专项支持政策》,明确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服务、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六大产业方向。二是场景标准协同创新,发布了2025年度宝山区绿色低碳标杆场景,涵盖制造业、产业园区、公共机构等七大领域100余个场景,全国首个职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竞赛标准启动编制。出台长三角首个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导则,发布国内首个挂牌交易的公共机构建筑碳信用产品,打造全市首个碳中和银行网点三是任务清单细化落实,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组织召开绿色低碳专题会议,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开展系统谋划,在走访调研重点企业、听取相关部门和业内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我委牵头起草形成《2025年宝山区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工作安排》,聚焦高地、平台、枢纽、场景四大版块,细分为14个方面,提出36项重点工作安排,各责任单位积极推进相关工作落实。通过这些政策文件和任务清单的整体性设计与系统性规划,我区致力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汇聚优质资源,打造核心功能

为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我委联合相关单位积极行动。一是政企学研深度协同,已与临港集团双碳办和上海质科院、欧冶云商、宝武清能、宝信软件、易碳数科等重点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对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咨集团、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等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企业,协调推动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实践基地,协助匹配街镇园区空间、场景、项目等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公共服务平台效能凸显,宝山承办、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绿链平台20244月上线以来,已与500余家链主企业、共建方和服务商企业建立联系,完成202个产品碳排放数值与浦江数链的上链存证工作现正升级扩容,与各细分赛道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强化重点功能板块。平台已纳入CN100链主联盟基础设施体系,并将通过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等平台与各省市绿色低碳平台开展对接,纳入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各平台之间实现功能共通、标准共认、信息共享,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

(三)壮大产业规模,助力经济增长

自八届区委七次全会明确将绿色低碳产业列为六大产业以来,我们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前瞻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发展2024年宝山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以上重点企业数量84家,产业规模达1003.69亿元初步形成集聚效应从产业规模数据来看,绿色低碳产业在宝山已呈现出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态势。绿色服务产业规模占比较大,反映出服务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活跃程度与市场需求,制造业绿色转型方面彰显成效,循环经济产业链覆盖上游再生资源原料回收与加工设备制造、中游多种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以及下游产品再利用环节,形成冶炼-固废-建材等垂直产业链,钢铁产业特色突出,且部分企业具备回收-加工-产品化全链条集成能力。绿色建筑和交通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后续需加大资源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以促进各领域均衡发展,提升整体绿色低碳产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实现全面可持续增长。当前正在持续跟进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动态更新绿色低碳产业企业名单,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100亿元。

、关于代表建议提出钢渣消纳问题的答复

随着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成为时代趋势,传统行业面临着深刻变革。如代表建议所述,GB175 - 2023《通用硅酸盐水泥》的实施,致使钢渣在水泥市场的需求下滑,引发堆存难题,对相关产业形成冲击。为全面掌握相关情况,我委深入调研废钢铁、矿渣钢渣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广泛咨询专家学者,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一)钢渣资源化利用背景情况

在循环经济领域,宝山区在废钢铁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方面表现突出,代表性企业以宝武系、中冶系为主,包括宝钢股份、宝武环科、中冶环工、中冶赛迪等。在矿渣钢渣资源化方面,宝山基地陆续建成并投运480万吨/年的高炉矿渣微粉生产线,260万吨/年的钢渣深加工生产线,50万吨/年的高含铁尘泥转底炉生产线及配套20万吨尘泥干化加工中心等设施,实现一般工业固废100%产品化,产品广泛应用于上海中心、明天广场、洋山深水港等重大工程。聚焦钢渣资源化利用上海市钢渣年产生量220-250万吨,主要由宝武环科(约60%)、中冶宝钢(约40%)承担其消纳和资源化处置,应用场景涵盖沥青路面、近海围堤工程、透水混凝土、胶凝材料等。

(二)技术创新突破传统应用局限

依托我区丰富的资源储备与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上海宝钢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建材)、因士(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因士科技)等区内重点企业主动作为,聚焦钢渣高值化利用,积极探索钢渣在道路铺设、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通过研发创新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在道路铺设方面,宝钢建材研发的钢渣沥青骨料处理技术,通过多级破碎筛分及表面改性工艺,使钢渣在替代天然石料应用于道路基层和底基层时,不仅解决了部分钢渣堆存问题,还提升了道路的抗车辙能力、降噪、防滑等整体性能,有效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成功应用于宝山基地一炼钢道路改造等项目。标准引领方面,已参与制定7项国家标准、8项地方标准,正在推进《钢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的研制。因士科技等研发的钢渣协同碳捕集多阶梯综合利用一体化技术(IAM 技术),创新性将碳捕集与钢渣矿化结合,实现工业固废消纳+温室气体减排双重效益,该技术生产的低碳胶凝材料可替代水泥或矿粉,制备高强度预制件,目前已完成万吨级中试,正在技术推广阶段。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区将持续加大对传统行业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针对钢渣利用产品市场价格优势不足等问题,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协同发力,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以降低资源化利用成本,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针对钢渣处理过程中钢渣深度粉磨技术、有害成分无害化处理技术等关键难题开展联合攻关,降低生产端成本,推动钢渣等固废资源在更多领域实现高值化利用。同步积极推动钢渣综合利用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制定相关的地方标准和行业规范,提高钢渣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市场认可度

、关于代表建议其他内容的答复

(一)关于深挖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的建议

我区已建立并且不断更新扩充绿色低碳的企业库、待改造场景库、转型案例库。后续我们将进一步充实转型案例库,深入挖掘和总结我区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成功案例,深入挖掘并系统梳理我区在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的成功范例,从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全区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益参考。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绿色低碳项目,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二)关于鼓励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先行的建议

我们将以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以及各类论坛沙龙等为抓手,推广区内企业的优秀技术,促进供需对接,依托CN100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联盟扩大推广范围。通过组织企业实地参观学习、举办经验交流研讨会等方式,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先进技术。加强对示范项目的跟踪评估,持续优化发展模式,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水平。

(三)聚焦产业链延伸,培育产业集群的建议

我们将深入分析本区绿色低碳产业基础优势和产业链供应链特点,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深化与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交流,与CN100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联盟开展一揽子合作。为领军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助力其在我区落地重大项目、设立专业机构、拓展应用场景,推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成果在我区率先发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共建绿色低碳供应链生态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提升我区绿色低碳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四)关于充分发挥专项政策引导作用的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宝山绿色低碳基础优势,我委正在研究制定《宝山区政府投资项目绿色低碳管理实施方案》,探索建立绿色低碳投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绿色低碳建设投资占比,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激励社会投资深度参与绿色低碳转型。我们将积极动员区内重点企业申报 上海标准评价,将我区打造成为绿色低碳领域的标准发布高地。深度参与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地方标准研究制定,结合我区在绿色低碳发展实践中的创新成果与成功经验,输出具有宝山特色的 宝山方案。加强与国内外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扩大区域绿色低碳标准影响力,提升我区在绿色低碳领域的话语权。

  • 文件预览

  • 附件下载

  • 相关文章

当前页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