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三年行动计划
(2024——2026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0〕36号)《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上海市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沪教〔2023〕3号)等文件要求,推动本区学校体育优秀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等战略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以体育人的综合价值,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推进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实现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双促进,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健康第一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五育并举,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充分挖掘体育的育人价值,发挥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功能,推进体育教育高水平普及实施,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体教融合,创新发展
把体教融合作为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体育、教育部门优势,聚焦场地资源、师资教练、一条龙培养、办训办赛及评价等瓶颈问题,探寻体教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建立健全互相赋能、创新发展的工作机制,提升体育教学和后备人才培养效果。
(三)坚持共建共享,协同推进
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家庭参与,整合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力量,大力发挥家庭和社会体育组织在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工作机制,拓展载体和平台,健全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切实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到2026年,“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价值进一步树立,体教融合宝山模式更加优化,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赛事、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战FUN宝山”“阳光体育”等赛事品牌效应突显,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学校体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工作任务
(一)强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1.保障体育运动时间。将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服务体育活动、家庭体育作业制度以及体育社团活动、寒暑假集训、冬夏令营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体育课内容相衔接,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体育运动不少于2小时。保证小学阶段每周开设5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推进落实初中阶段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推动高中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鼓励高中开设80分钟体育专项课。
2.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深化幼儿园“游戏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教学改革。基于“双新”要求,聚焦学生健康知识、运动能力、品德行为等体育核心素养,完善“知识+体能+技能”教学内容,优化“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方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确保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2-3项运动技能。
3.提升体育运动负荷。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关于平均运动负荷心率、全课运动密度等要求。积极推动每学期6节体能课、每节课10分钟左右基础体能或专项体能练习,确保运动负荷科学达标。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课堂运动监测,提升运动强度,确保运动安全。
4.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实施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将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运动技能等级测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字画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评价分析和干预处方。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考核,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结果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定期发布区、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将体育课课时、教学效果,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赛事活动举办及参与,师资配备,场地设施以及经费投入等情况纳入学校督导评价,建立问题清单并督促整改落实。
提升赛事育人质效
5.完善体育赛事体系。建立区-校-社分层分类赛事体系,积极承办市级学生体育赛事,推动联动发展。扩大区级赛事规模,年参赛人次不少于区域学生的30%。推动举办项目联盟校赛、“一条龙”项目校邀请赛,试点举办学生体质健康专项赛,完善以学区、学校命名的杯赛举办制度。学校每年至少举办春秋2次校级运动会,其中1次为校园体育节、1次为综合性运动会,在此基础上,利用体育活动课、大课间、课后服务时段经常性开展班级、年级、校级小型竞赛。建立区、校运会纪录“荣誉榜”。鼓励街镇体育赛事增设青少年组。支持社会组织承办青少年体育赛事。
6.打造体育赛事品牌。以“战FUN宝山”、“超霸杯”体育品牌为引领,办好区“奔跑吧▪少年”宝山区学生运动会、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智力项目系列赛,持续优化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田径比赛、宝山区亲子家庭运动会。开拓青少年铁人三项、攀岩、滑板、小轮车、霹雳舞等新兴项目领域。提升品牌赛事办赛能力,注重参赛体验,加大赛事宣传力度。
(三)推动运动普及与提高
7.推动校园体育项目建设。结合体育项目联盟建设、“一条龙”项目布局,建设“一校多品”并融入教学、训练及赛事体系。巩固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发展基础。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发展冰雪、击剑、攀岩、马术、高尔夫、滑板等特色项目。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加大发展武术、棋牌、射箭等项目力度,增强文化自信。
8.提高科学训练水平。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动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试点建设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区青少年体能训练共享中心,推动体教融合,扩大开放办训,探索走训式体校向青训中心转型,为体校、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提供科学训练指导,聚焦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布局,完善科学选材育才、科研监测、科医保障,完善发现、培养、跟踪、输送紧密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反兴奋剂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9.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体育-教育-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上海市青少年高水平运动队和区青少年高水平运动队。研究制定《宝山区学校体育“一条龙”项目布局建设指导意见》,优化优势体育项目布局,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招收、引进和培养,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贯通培养机制。
10.推动家校社协同共育。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结合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和学生数字画像,指导家庭制定包括调整饮食习惯、开展校外体育锻炼等有针对性地干预解决方案。鼓励学校开展家校签约方式进行干预,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专业指导。鼓励和引导社会体育组织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后备人才培养、赛事活动组织等,加强监管和第三方评估。
(四)培育醇厚体育文化
11.丰富体育文化宣传内容。强化青少年体育精神培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开展优秀运动员进校园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观摩高水平体育赛事,在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中普及运动项目知识、传播体育文化、强化仪式教育。挖掘体育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组织“体育之源·海派之汇”上海近代体育源起与传承宝山主题展,讲好宝山体育场馆、体育赛事、优秀运动员的故事。
12.拓展体育文化宣传渠道。在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宣传渠道的基础上,拓展新媒体平台,加强青少年体育宣传引导。发挥好“上海宝山”“宝山教育”“宝山体育”等公众号作用。推进“明星进校园”活动,发挥知名运动员、校园体育新星的引领作用,为青少年树立学习榜样。加强部门合作,挖掘宝山体育深厚内涵,开展各类体育文化主题活动。培养一批青少年体育文化宣讲员和志愿者。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3.推动教练员进校园。研究制定宝山区体育系统教练员进校园管理相关制度,修订《宝山区体育局中级教练员评定办法》,提升教练员尤其是青年教练员的入校比例。到2026年,选派不少于50名专业教练员进校园带训。鼓励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畅通体育专才入校渠道,优先在“一条龙”布局学校、上海市青少年高水平运动队和区青少年高水平运动队所在学校中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不断充实体育师资队伍。
14.优化学校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比赛计入工作量,课后服务期间指导学生训练比赛的,参照课后服务标准发放课时费,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带训成绩等纳入体育教师绩效考核范围。学校要保障体育教师必要的服装及防护用品。
15.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培训。教育部门优化体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加强学科骨干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专项教学、科研及赛事组织等能力素养。体育部门会同市各级项目中心和单项协会,探索基础大课与个性化定制相结合的模式,不断完善教练员培训体系,为教师提供裁判员、教练员资质公益培训。建立体校教练员与体育教师的联培联训机制,有效提升青训师资带队训练技能水平。
(六)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16.推动场地设施升级改造。新建学校严格按照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配置体育场地。已建成学校通过“上天入地”“立体扩容”措施挖潜扩容,灵活合理利用廊、道、墙等打造学生锻炼“微场景”,配置相应体育设施,拓展校内运动功能空间。建设校园体育运动智慧场景,推进多功能、智慧型体育场馆建设。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场地设施建设,新建公共体育场馆优先在学校和社区周边选址,推动场地共享。
17.提高场地设施利用效率。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周开放时长不少于16小时,试点室内场馆开放,优先保障校内及周边青少年学生锻炼需求。倡导社会场馆免费或低价向青少年公益开放,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设置面向青少年的活动专场,9月第三周星期六为“青少年健身公益开放日”网球嘉年华活动。
五、保障机制
18.明确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宝山区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区教育局、区体育局行政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区体育局。
19.强化区校各级责任落实。教育局成立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专班。学校成立学生体质健康领导小组,每年至少研究通报1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体育教师、班主任和卫生保健教师等人员绩效考核内容。
20.做好经费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将青少年体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和资源整合力度,做好体育场地设施升级、课程改革建设、赛事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培训等保障工作。鼓励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退休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等参与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并按照课后服务有关规定予以补助。按照规定对参加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市运会、市学生运动会等赛事的相关人员进行奖励。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