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宝府办〔2012〕41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
区发展改革委、区滨江开发建设管委会制订的《宝山区邮轮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宝山区邮轮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而发展邮轮产业则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本市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宝山拥有优越的港口岸线资源和与长三角多种方式联运的交通优势,是上海发展邮轮产业的最佳战略区域之一。宝山积极发展邮轮产业,正是主动参与、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途径,也将为上海乃至我国邮轮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载体支撑。
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表明,邮轮产业已经成为引领新一轮旅游热潮的朝阳产业,是建设世界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客集散地具有平台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上海提出了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既是对加快上海邮轮产业发展提出迫切的要求,也是为推动邮轮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宝山充分依托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机遇,发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优势,将邮轮旅游与全区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相结合,打造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国际旅游门户和水上旅游最佳区域,为上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增添特色。
“十二五”是宝山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和城市化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发展方式上,将更加注重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服务经济和实现三次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邮轮产业是邮轮制造业、邮轮港口业、邮轮服务业、邮轮休闲业等相关领域有机融合的新型业态,具有资本密集、人才密集、信息密集和高成长性的特征以及较强的产业乘数效应,能够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并带动旅游、会展、商贸、餐饮、宾馆、交通以及金融、中介、研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力发展邮轮产业,构建以邮轮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符合发展方式转型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方向,有利于构筑功能高端、门类齐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有利于培育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并有助于推动宝山从以钢铁制造为主的传统工业区向以邮轮经济为特色的现代化滨江新区转变。
1.东亚地区一流国际邮轮母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质量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提高通关便捷程度,提供多元化、精细化的配套服务,成为邮轮产业集聚、配套产业齐全、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的东亚地区一流的国际邮轮母港,提升在国际邮轮港网络中的节点地位。
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载体。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构建以邮轮服务为核心的邮轮产业体系,完善国际邮轮客运码头设施建设,营造为物流和客流提供配套服务的软件环境,形成集商务、商业、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业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生态群,成为承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的重要区域。
3.北上海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强化邮轮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地标功能,促进邮轮产业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融合互动,推动邮轮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联动发展,为邮轮旅客、周边居民乃至上海北部地区市民提供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场所。
1.近期目标:到2015年,宝山国际邮轮母港基地基本建成,国际邮轮年接靠次数超过200航次,年接待国内外邮轮旅客超过56万人次;邮轮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供给、维修、保养等相关服务功能初步形成,旅游、商务、贸易等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显著提高。
2.中期目标:到2020年,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邮轮母港,10艘邮轮以宝山作为邮轮母港,母港年停靠航次达200艘,年接待国内外邮轮旅客100万人次;邮轮服务功能日趋成熟,邮轮产业链不断延伸,以邮轮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宝山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和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3.远期目标:到2030年,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成为全球知名的邮轮母港,邮轮停靠航次和出入境游客量均位居全国前列;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邮轮产业体系和集聚集约、辐射带动的邮轮产业布局逐步形成,邮轮服务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成为上海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点功能板块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功能载体。
以“服务引领、高端突进、集聚发展、协调联动”为统领,充分发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优势条件,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努力培育邮轮消费市场和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邮轮产业链建设,推动邮轮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政府协调引导,构建高效、务实的体制机制,保障邮轮产业快速发展,提高邮轮经济对宝山乃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1.服务引领。顺应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满足邮轮服务需求,从邮轮产业中下游环节率先突破,重点发展邮轮经营、邮轮旅游、邮轮服务等相关领域。
2.高端突进。吸引高消费人群集聚,适应高端旅客需求,优先发展体现资本密集、智力密集、高效专业的现代服务业,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等高端业态与新兴业态,提升邮轮产业能级。
3.集聚发展。围绕邮轮母港建设,集聚邮轮产业及相关延伸配套服务,鼓励和吸引与邮轮相关的企业、机构、功能性项目、人才等各类要素集聚,打造完整的邮轮经济中下游产业链。
4.协调联动。处理好滨江与腹地、吴淞口与北外滩以及与黄浦江两岸之间的协调关系,立足全市发展大局,加强统筹联动,推动形成信息资源共享、规划有序衔接、市场互补错位、功能整体提升的全市邮轮产业发展格局。
1.有利于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立足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全局高度,立足国际化的战略视角,积极吸引国内外邮轮产业发展要素,大力发展体现高附加值、高效能的邮轮相关产业,构建完善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相匹配的邮轮产业体系。
2.有利于发挥港口码头和岸线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长江和黄浦江交汇地区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能够用好母港设施条件和体现滨江岸线价值、适应游客居民需求的邮轮相关产业,着力体现邮轮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针对性。
3.有利于带动区域功能优化和结构调整。着眼于区域功能塑造,大力集聚功能性、战略性、龙头性的邮轮相关产业项目,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附加值,引领滨江地区乃至全区功能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4.有利于构筑宝山服务经济发展新高地。以邮轮服务业为龙头,促进邮轮产业链延伸,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邮轮产业生态群,打造宝山服务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高地。
宝山邮轮产业发展要形成以邮轮服务为核心、以邮轮旅游和邮轮商业为配套、以相关服务业为延伸的现代邮轮产业体系。
1.核心产业:邮轮服务
核心产业是直接服务邮轮的产业,是紧密依托国际邮轮母港、满足邮轮及客流服务需求的产业集群,是宝山邮轮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宝山邮轮产业要以邮轮服务为核心,重点发展和集聚维护保养、补给采购、信息服务、集疏通关、船供物流等产业,打造成为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性邮轮服务基地。具体包括:
——维护保养。根据驻港邮轮和挂靠邮轮的特性,有针对性地推进邮轮维护和保养设施建设,按照邮轮码头国际建造标准,配备安全、规范、高效的维修保养设备。构建废品处理、邮轮维修、邮轮保养等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邮轮专业维修机构,为邮轮提供全面的维修、检测、护理等服务,保持船舶的正常适航性。
——补给采购。充分发挥邮轮母港优势,设立专门的补给仓库,引进和培育为邮轮提供补给采购的专业化补给公司,重点发展海上必需品采购、淡水采购等,积极做大采购市场。提高后勤服务供应水平,扩大后勤服务领域。
——集疏组织。重点发展集疏运代理服务,提供船票、车票、机票等各类票务订购服务,酒店预订代理服务等,构建完善的旅客集疏运服务体系。
——船供物流。全力打造国内首个综合型邮轮船供物流中心。培育物流组织管理和增值服务,包括存储、运输、装卸、加工、包装、信息处理、配送等基本功能,以及结算、商品展示等增值功能。通过打造物流信息、电子商务、综合管理和保税物流四大平台项目,提升船供物流能力,为邮轮产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配套产业:旅游休闲、商业零售
配套产业是指以邮轮为核心,依托邮轮特色和宝山特色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是宝山打造邮轮经济的功能性产业。宝山邮轮配套产业主要聚焦旅游休闲和商业零售两大领域,形成上海北部的区域性商业中心和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旅游休闲具体包括:
——邮轮旅游。大力引进欧美地区和亚太地区国际邮轮航线,吸引更多国际邮轮访沪,积极开发从上海始发的邮轮多港挂靠航线和中长途邮轮航线。依托本地和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性强、主题突出的系列岸上旅游线路,打造具有海派特色的邮轮旅游品牌。
——生态旅游。依托濒临黄浦江和长江的亲水条件,丰富水上娱乐项目,依托滨江绿地、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等生态景观优势,发展集航运、景观、文化、生态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观光,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吸引邮轮游客在宝山驻留。
——红色旅游。依托吴淞炮台遗址、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海军博览馆等爱国教育旅游项目,进一步挖掘宝山滨江地带丰富的红色人文景观资源,以传承和延续宝山与上海城市文化脉络、发扬优良历史传统,提高城市文化品味,成为宝山滨江地区特有的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
——工业旅游。充分依托宝钢工业旅游品牌,结合邮轮旅游线路和产品,组织开展工厂、企业等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游览、体验、购物等旅游活动,凸显宝山工业旅游的品牌和特色。
商业零售具体包括:
——高端商业。针对邮轮旅游带来的中高端收入群体及在港口周边开展商务活动、参加会议论坛、享受旅游休闲的商务人士、游客的商业休闲需求,大力发展特色购物街、品牌折扣店、高端购物中心等个性化、舒适化的高端商业业态,积极争取免税店试点,全面提升商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配套商业。针对普通旅客、本地居民和通勤人员的一般商业休闲需求,建立完善连锁零售点、便利店、超市等普通商业点,提供满足旅途需要和日常工作生活需要的商业休闲服务,营造便利的商业服务环境。
3.延伸产业:金融、中介、研发、培训、文化创意、会展贸易
延伸产业是指依托邮轮核心产业与配套产业所营造出的发展环境而带动和提升起来的产业集群,是提升宝山滨江地区乃至上海北部地区综合服务功能的产业。宝山要围绕由邮轮带来的客流、物流、商流衍生出来的相关服务需求,发展金融、中介、研发、培训、文化创意、会展贸易等现代服务业,构筑完善的邮轮延伸产业体系,成为宝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金融。落实国发〔2009〕19号文对发展邮轮经济的要求,大力吸引和集聚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邮轮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渐构建并完善促进邮轮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中介。重点发展邮轮技术交易、科技信息、产品测试、标准认证、科技孵化、创业投资、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软件信息、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积极推进公共平台建设。
——研发。技术引进、合作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邮轮研发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力度,逐步形成邮轮研发能力。通过老厂房功能置换与调整,围绕工业设计等领域,形成工业研发集聚区。引进国家级、市级研发总部,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研发企业。
——培训。积极发展以邮轮人才为核心的职业培训,特别是为邮轮直接服务的邮轮码头接待、邮轮旅游服务、邮轮市场营销、邮轮经营管理、邮轮检验等领域的人才培训,提高邮轮人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文化创意。重点发展以文化博览、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为特色的创意产业,促进仓库文化、河岸文化与邮轮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
——会展贸易。引进或创办若干与国际邮轮相关的大型国际会议、论坛、展览。发展酒店、办公楼、会展、公共活动和公寓等综合体项目。
1.总体格局:“一核、一环、三带”
按照“集约利用、优化调整、因地制宜”的原则,宝山邮轮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可以概括为“一核、一环、三带”。
宝山邮轮产业发展总体格局示意图
“一核”指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及周边区域,是客流、物流、商流集散的中心、邮轮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集聚直接为邮轮和游客服务的邮轮服务业,并有选择地布局邮轮旅游和商业休闲等核心产业功能。
“一环”指环绕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滨江和腹地地区,承接“一核”溢出效应,是邮轮旅游和商业休闲两大配套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并按需配置延伸产业。
“三带”指北部滨江带、南部滨江带和西部滨江带(蕰藻浜),是邮轮延伸产业的集聚区和未来发展的空间储备区。
2.产业布局
邮轮服务集中布局。与港口紧密相关的停泊、通关、维修等集中布局在“一核”范围内,以临江商务中心和零点广场为主要载体。船供物流、邮轮经营、邮轮金融、邮轮租赁、邮轮中介等邮轮服务业鼓励集中在“一核”范围内。
邮轮旅游联动布局。形成以滨江邮轮旅游集聚区为主、罗店文化旅游集聚区和顾村生态旅游集聚区为辅、主题旅游在滨江和腹地多点分布的“一主、两辅、多点”的布局形式,相互之间形成联动。旅游经营、票务代理等鼓励在“一核”或“一环”集聚。
商业休闲错位布局。“一核”重点布局面向邮轮游客的高端商业、星级酒店、高档餐饮和主题娱乐,以零点广场和炮台湾湿地公园为重点载体。“一环”重点布局面向大众的中高端商业和休闲娱乐,以宝东路综合地块等为重点载体。“三带”在条件成熟区域引进综合性商业娱乐广场。
延伸产业按需布局。金融、中介、培训、会展贸易等主要布局在“一核”、“一环”,重点发展星月广场、宝莲城中央商务区等载体。研发、文化创意结合“三带”区域的老厂房改造进行布局,重点建设半岛1919、泗东路码头等文化创意和休闲空间。
1.聚焦邮轮及相关产业资源进行招商。结合国际航运试验区政策创新,营造宽松、便利的邮轮经营环境,大力吸引国际知名邮轮公司和国际性邮轮组织、行业协会等功能性机构集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上海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允许境外国际著名邮轮公司(包括允许国内社会资本)进入宝山,开展外资控股或独资的邮轮公司试点。建立邮轮旅游联合发展机制,加强邮轮旅游队伍建设,重点扶持发展国内外邮轮专业旅行社,集聚以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企业。建设为邮轮旅游服务的商业中心,吸引为邮轮服务的相关中介、法律、仲裁、咨询等高端服务企业。鼓励有相关行业经验的本地港口公司、船务公司、旅游社等企业,通过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参与全球邮轮旅游企业的竞争与合作。
2.开展多样化的邮轮推介宣传活动。加大对邮轮旅游、邮轮产业的宣传力度,举办各种邮轮文化推广、邮轮体验活动,设立邮轮文化主题园,使市民更直接感受邮轮文化。大力宣传宝山邮轮产业品牌,将宝山打造成长三角乃至国内外知名的邮轮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邮轮公司和游客。积极参与世界邮轮组织活动,主动加入世界性邮轮组织,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开拓邮轮入境旅游市场。积极吸引国外邮轮机构和组织入驻,积极承办国际邮轮盛事,开展国际邮轮论坛、国际邮轮旅游节等活动。
3.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建立与国际邮轮经济接轨的邮轮产业发展和运作机制,鼓励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国内外邮轮及相关公司主体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逐步培育一批现代化、专业化的邮轮服务经营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坚持特种低息贷款政策,参照建造散货船和集装箱船的财政补贴办法。尝试对新组建的本地邮轮公司提供金融支撑政策,对租船、买船实行低息贷款。
1.加快功能载体建设。以申请上海国际邮轮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推进邮轮功能性项目建设。完成国际邮轮港码头及二期扩建,建成全国最大水上通关平台。建成客运大楼,形成完善的游客通关能力;建设连接码头与陆地的水上联廊;引进“一关两检”等部门的陆上办公和港口配套等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选址和建设上海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和船供物流中心。围绕邮轮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提升需求,建设服务业功能载体,形成高品质的商务环境。零点广场商务区块侧重公共服务,营造静谧、雅致、经典的商业商务氛围。星月广场商务部分建设甲级写字楼,目标客户锁定与航运、邮轮、旅游企业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建成以国际航运商务、邮轮海洋文化、旅游休闲服务为特色的现代化贸易区;商业部分建设大体量的滨江风情商业广场,定位以餐饮、娱乐、休闲等为主。宝东路综合开发地块建设集商务办公、商业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活动中心。宝莲城中央商务区分为办公商务区、中央花园广场区和酒店商务区,发挥商务功能和作用,为邮轮金融、邮轮中介服务。
2.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整合岸线资源,促进岸线功能转换,既要用于邮轮码头配套服务,又要形成良好的商务环境,更要成为公共休闲的开放空间。配合土地收储和功能塑造,加快对既有岸线的规划和整治,提升岸线资源价值。盘活存量土地,加快产业功能转型,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对杨行地区、吴淞工业区和上港九区、十区的调整力度,逐步外迁落后产能,引进高端商务和现代服务。优化增量土地,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坚持规划引导,品质开发,发挥滨江岸线稀缺资源最大价值。
1.推进邮轮码头硬件设施建设。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完善邮轮码头相关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安全、规范、高效、便捷的登轮设施,营造环境良好的邮轮码头开放空间、作业空间以及亲水空间,创造现代化宜人的邮轮港口环境。加快码头周边地区的市政设施建设,推进滨江商务地区和公共空间建设,与黄浦江中游地区形成有序衔接融合。
2.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综合型邮轮船供物流中心,以推进信息化水平为抓手,建立现代化商务平台和一站式船供信息平台服务。争取政策突破,构建保税加工区,针对邮轮相关的高品质商品进行二次加工。完善旅游、文化等功能性设施建设,挖掘邮轮港区商业潜力,合理规划开发建设餐饮、酒店、标志性景观、博物馆、滨水广场、影剧院、娱乐城、购物中心等旅游商贸项目与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商务商业等楼宇设施,启动周边地区的改造升级,建造具有综合配套功能的商务区。
3.提高邮轮配套服务水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合作规范,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条例。参照国际惯例简化通关流程,加强与海关、口岸等部门协调,全面推广随船办理、登轮办理、信息提前录入、统一发放登轮证等系列通关措施,尽可能缩短通关时间。完善相关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出台与国际接轨、科学便捷的邮轮边检制度与免税制度。
1.积极开发多种类型的旅游项目产品。大力吸引国际邮轮航线,进一步深化和邮轮运营公司合作的力度,扩大邮轮产品范围,丰富邮轮产品内容。完善东北亚日韩航线和东南亚香港航线,增加停靠港选择范围,提高以上海为母港的产品比重。积极引进欧美和环球长途航线,增加停靠艘次与时间。推进水上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争取建设国际邮轮俱乐部,吸引国际上知名品牌和较大的国际邮轮公司入驻和集聚。依托本地历史文化、自然风貌、红色资源等特色旅游资源,形成更丰富的产品组合,形成主题突出的岸上和水上旅游路线与品牌。
2.建设完善不同层次的商贸文化项目。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有序开发建设餐饮、酒店、住宿、博物馆、公共广场、影院、娱乐城、购物中心等商贸项目设施。以商旅文结合为特色,积极打造免税商店、特色购物街区、品牌折扣店和购物中心等多种观光型购物业态。重塑民俗文化项目,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形成本地特色的旅游项目。开发历史文化积淀与时尚文化内涵相结合的文化创意项目,加大半岛1919、创邑幸福湾的招商力度,带动吴淞老镇、浦江沿岸厂房和仓库以及轨道交通沿线创意项目的开发。
3.大力推进主题旅游集聚区建设。滨江邮轮旅游集聚区以吴淞国际邮轮母港为核心,突出航运服务、商贸商务、文化博览、生态景观、旅游休闲等综合旅游功能,形成以“邮轮港”为主题的水上旅游服务区、以“时尚创意”为主题的现代时尚创意区、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滨江自然景观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博览区等板块。罗店文化旅游集聚区以美兰湖、北欧航标、宝山寺、闻道园、东方假日田园等为主体景观节点,对老镇、新镇、新农村资源进行整合包装,突出江南古镇风貌、乡村旅游体验、异国风情景观、娱乐休闲购物及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徽派建筑文化展示特色。顾村生态旅游集聚区按照生态优先、功能清晰、地域特色、文脉传承等原则进行规划,传承并弘扬宝山民间艺术和工业文化,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公园发展模式,突出民间艺术传承、森林拓展活动、森林康体养生、森林文化风情的“都市绿野仙踪”内涵。
1.积极吸引各类邮轮人才。研究出台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通过给予创业机会、租房或购房补贴、生活便利服务等方式增强对各类邮轮相关人才的吸引力,引进邮轮公司高管等邮轮高端人才,以及邮轮经纪、邮轮保险、邮轮金融、海事仲裁等专业人才,营造有利于邮轮服务人才集聚的发展环境。
2.健全邮轮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上海宝山邮轮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世界知名邮轮公司进行产学合作,引入邮轮培训实践课程,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众多邮轮经济技术与经营的各类职业管理人才。推动邮轮企业与高校共同培育邮轮人才,积极开展邮轮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支持高校开设邮轮专业,为邮轮产业发展培养、储备和集聚人才。
1.争取设立上海国际邮轮综合改革示范区。主动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牢牢把握纳入上海现代服务业改革试点的机遇,加快推进相关准备工作,积极争取设立上海国际邮轮综合改革示范区,集聚邮轮及相关产业,努力打造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邮轮经济功能的重要承载区。
2.建立健全现代邮轮服务产业体系。加快集聚邮轮产业高端资源和要素,适时启动国际邮轮港二期、大型主题水上休闲乐园和游艇码头建设。加快建设邮轮补给、废物处置、维护和修理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努力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邮轮经济发展环境。
3.加强邮轮产业与相关服务业联动发展。着眼于提升国际邮轮港服务能级和商务环境,积极引进航运教育、航运展览、航运组织协会基地等关联产业,打造低密度的航运服务企业总部区。积极开发海员俱乐部、高级餐饮、商务俱乐部、休闲会所、星级宾馆等项目,促进航运发展与商务发展的融合互动。
1.推进跨区域的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建立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高速公路网的快速接驳系统。建立客、货运分流的交通体系。完善公共交通及换乘枢纽建设,争取轨道交通、BRT等公共交通资源,新建滨江景观游览交通专线,提高滨江地区的通达性。
2.优化完善内部板块的交通联系。加快推进交通干道和支线道路建设,加强滨江地区与既有城市节点的联系,重点做好滨江地区与宝杨路航运服务街、淞滨路等城市主要道路的衔接。合理设置和布局公交线路与站点。结合环宝山生态步道建设,在滨江地带构建步行文化长廊,将滨江各个功能元素串联起来。
3.推动形成产业布局基本框架。全面完成“一核”建设,建成国际邮轮港、零点广场、临江商务中心等功能性载体。加快推进“一环”发展,完成星月广场、宝莲城中央商务城等载体建设,启动宝东路综合地块开发,明确上港十四区产业功能定位。发展创意休闲产业带动“三带”转型。完成半岛1919项目,集聚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蕰藻浜沿线工业旧厂房的搬迁改造工作。
1.积极培育邮轮人才市场。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合作,联手创建上海国际邮轮学院,采用直接培养、培训提高等方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邮轮服务专业人才,为宝山邮轮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举办邮轮人才专场招聘会,搭建邮轮企业与国内人才双向交流的平台,做大宝山邮轮人才专业市场的影响力。
2.加快培育邮轮物资配送市场。筹建上海国际邮轮配送中心,引进高层次的政府类或公益类船供服务机构入驻,加强与国际知名的船供企业合作,建立集中采购、集中配送、集中监管、集中结算的国际邮轮船供物资配送体系。定期举办邮轮船供物资采购会,打造集洽谈采购、商品展示、船供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推进宝山邮轮物资配送市场功能建设。
3.大力培育邮轮旅游市场。举办上海国际邮轮旅游节,通过国际邮轮旅游产业博览会、邮轮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市民参观豪华邮轮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推介国际邮轮旅游产品,宣传本地相关旅游景点,展示宝山及上海旅游城市形象,培育邮轮旅游消费理念,加强国内外邮轮旅游城市交流,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邮轮旅游展示平台。
1.打造国际邮轮港品牌。依托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吸引国际知名邮轮公司和邮轮航线,力争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邮轮市场竞争的世界级邮轮母港和枢纽港。
2.打造邮轮文化旅游品牌。拓展邮轮主题旅游,将邮轮文化旅游打造成宝山重要的旅游特色。将邮轮产业发展和宝山的旅游、文化特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上海北部的生态型亲水公共活动中心,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
3.打造以邮轮文化为特色的区域品牌。促进邮轮产业和商业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的融合发展,将邮轮文化延伸至整个滨江乃至更广区域,塑造集邮轮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商务楼宇、商业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滨江商务区的形象。
立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邮轮经济发展大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市区合力推动邮轮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在全市层面,积极争取设立上海国际邮轮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大市级层面的领导组织和统筹协调。建议成立上海国际邮轮综合改革示范区推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与区县为成员单位。建立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力量、整体规划、整体推进,推动全市邮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区级层面,宝山区委、区政府要加大对推进邮轮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适时成立宝山区邮轮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一方面对接市级机构,按照全市部署推进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负责区内统筹协调,整合调配全区邮轮产业资源,引导邮轮产业与码头港口、旅游休闲、商务商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有机联动,形成区域合力,推动邮轮产业做大作强。
一是积极推动并配合上海及国家有关部门的邮轮及相关产业立法工作,编制出台相关确保邮轮产业发展的专业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加快与有关部门协调,将促进邮轮产业发展内容纳入专业性的法规条例。二是依托上海的邮轮市场先发优势,争取得到市级层面的支持,积极推动国家旅游局和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在邮轮旅行社接待服务标准、邮轮人才教育等方面进行行业立法。探索制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邮轮行业发展规范、邮轮服务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邮轮产业发展保障法律。
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职能,联合邮轮产业协会等其他相关主体,共同构建统一的邮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一是从行业角度推进邮轮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完善行业管理监督制度。探索研究邮轮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为行业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招商指南等服务,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功能多元、服务高效的上海国际邮轮综合信息平台和宝山邮轮产业发展网站,建成宝山邮轮旅游官方网站,加强对外宣传推广,为邮轮行业提供信息沟通和宣传平台以及邮轮旅游产品的销售代理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邮轮知识咨询和相关旅游信息,逐步建成具有网上交易功能的邮轮主题综合性网站。
充分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发展邮轮经济的经验,提升宝山邮轮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一是加强国内合作交流,争取率先构建长三角地区邮轮服务网络。利用良好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推出各个层次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客源群体,满足多样化的邮轮服务需求,构建以上海—宝山为邮轮母港的长三角地区邮轮服务网络。二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新加坡、香港、伦敦、迈阿密、巴塞罗那等国际著名邮轮母港建立密切联系,在邮轮运营、人才培养、营销体系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宝山邮轮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政策框架,争取中央和市级层面的支持,实现上海国际邮轮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政策突破,开展邮轮产业发展的先行先试。一是争取国家级项目和资金支持,成为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国际邮轮母港。二是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争取国际邮轮公司、国际旅游公司的准入和发展政策,在长三角地区试点允许合资邮轮公司开发国内航线。三是争取便捷通关政策,率先试点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条例与国际接轨,积极推进“团签”捆绑式通关政策、护照留置凭证通关便利政策、游览单证政策和“关内境外”政策。四是促使国际邮轮俱乐部等重大项目纳入市级发展规划,成为上海邮轮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主题词:经济管理 航运 规划 通知